山西悄然兴起现代“私塾”学堂
中新社太原5月26日电 题:山西悄然兴起现代“私塾”学堂
作者 吕玮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左领右衽,头戴黑色夫子帽。26日,山西太原市一家民办教育机构教室内,十几名身着汉服的学童端坐蒲团,朗声齐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上世纪初消失的私塾授课场景,如今在山西民间悄然兴起。
据当地教育机构统计,目前仅在太原就有10家左右“私塾”,有的叫“学堂”,有的叫“童学馆”,拥有近千名年龄在3岁到15岁之间的学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中午12点,十几位4岁左右的学童齐声诵念感恩词,之后开始吃饭,整个过程安静有序,无人喧哗。
位于太原市森林公园的“私塾”创办者李国鹏介绍,学堂开办3年来,由最初的十几名孩子增至目前的六十几名。“读经诵典、琴棋书画、习武射箭,都是必修课。”
这所学校也开设有数学、英文等现代课程。但不同的是,学堂里的孩子没有书包,没有作业,没有考试。
李国鹏说,“学习诗书礼乐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培养‘洒扫应对进退’的习惯和礼节礼数,涵养心性,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达到举止有度、立己达人、志存高远,扎好人性根基。”
服装店老板白伟将4岁的儿子送入了私塾。他希望孩子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他应该享受学习的过程。”
私塾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强调在孩童启智阶段,传授其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四书”“五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作为中国古代民间办学的一种形式,私塾产生于春秋时期,在漫长的2000余年封建社会延绵不衰,成为当时最主要的阶段教育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家长对传统文化重燃信心,类似私塾的学堂,在中国内地都市如雨后春笋重现。
山西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专家赵雨林说,现代教育不能满足孩子在体制内得到个性化发展,我们看到古代私塾这种教育方法的回归。但让他颇为担心的是,由于资质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市场上的私塾教育机构良莠不齐,“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不能得到充分发扬。这需要全社会的引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