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疆为第二故乡 援疆干部奉献青春
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郑巧)草原牧场、沙漠奇观、雪域冰川,与俄罗斯等8个国家接壤,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代代援疆干部踏实工作,奉献青春。
“没有人要求我们别离妻子、远赴他乡,我们主动申请,甚至竞争上岗,千里迢迢来到这遥远的地方,只是因为,一个使命在心中激荡”,援疆干部田百春的质朴“表白”,道出了代代援疆人的心声。
田百春,《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总编辑,在结束十年驻港任务回到北京后,又强烈要求援疆。去年8月,他随中央第七批援疆干部远赴新疆兵团,任兵团党委机关报《兵团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报纸改版、发行、广告工作。
初到兵团四个月,田百春就赴兵团5个师开展采访、调研和报纸发行工作,作品超过2万字,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就要关注问题,勤于记录,善于写稿。”
2012年初,年仅46岁的田百春积劳成疾,因患肺癌返京治疗。他反复念叨,“到新疆没有工作多久,就生病住院,给组织添麻烦了。”
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一个农民家庭,田百春拒绝住进高干病房,“我是农家子弟,一向反对特权,住普通病房就行了。”他还要求医生尽快手术,“肺有问题割掉一块,还有一块,影响不大,我还要继续援疆”。
田百春的言行让兵团、新疆、甚至全国人民感动。有网友留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好,一名党的领导干部也好,还是作为一名有着深厚知识积累的学者,身上体现的这些东西看似平凡,但平凡之中见精神,平凡之中见伟大。
2010年,中共中央作出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决策。来自全国19个省市、中央机关和企业的5600余名援疆干部,奔赴新疆。
黑龙江省畜类牧兽医局的刘义民即是黑龙江省第一批援疆干部,2010年义无反顾告别北大荒,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畜牧局任副局长。在两年的援疆工作中,刘义民在基层牧区的时间占了一大半,他走遍了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每个村庄、牧民定居点和四季牧场。
美丽富饶的阿勒泰大草原,处于国际公认的最佳奶牛饲养带——北纬47度,天然的生鲜乳是当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用品。刘义民认为,一定要保护好这块被称为“中国乳业一片净土”的天然大草原,而要生产出高效、安全、合格的牛奶,除了天然牧场的优势之外,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检测设备也是必不可少。
2011年8月,在刘义民的努力下,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把新购置的一套价值7万多元人民币的畜产品安全检测设备,无偿援助阿勒泰地区。这套设备到达后,担当了阿勒泰地区一半以上的畜产品检测任务。
刘义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北大荒来的尕娃子”,他将援藏经历当成一生中最富贵的财富,“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阿勒泰是第二故乡”。
中共中央对口支援新疆的决策成效显著。去年,58岁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色帕尔巴依乡牧民居马洪愠罓木一家,搬进了由江苏省援建的抗震安居房。他说,过去我家靠放牧一年最多收入1万余元。定居后,家里温室大棚种的西红柿每年可增收5000元。感谢祖国各地的亲人们,让我住上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援疆干部对那片土地的眷恋,发自肺腑。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PICU(重症急救)主任杨杰是中组部委派的第六批援疆干部中的一员。在他的带领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在很多亚专业领域达到了全疆领先水平,并向国内先进水平迈进。
援疆一年期满后,他毅然决定继续留疆,“因为这里还有我未完的事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