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解读太行山因何贫困 称教育扶贫好过建工厂

2012年07月30日 10: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石家庄7月30日电(记者 鲁达 陈国林 肖光明 崔涛 陈林)日前,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予以关注,海外媒体也刊发了相关文章。有读者对河北太行山区为何至今依然贫困有所疑问,对该工程在“中国式”脱贫中的作用也表示兴趣。为此,中新网记者约谈了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初步解读。

  太行山目前是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区域之一,散落着河北省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县。仅在石家庄西部山区6县中,行唐、灵寿、平山、赞皇被4县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石家庄西部山区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村还有820多个。而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

  始于2011年初的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也被媒体称为“六万学子出太行”。工程涉及该市西部山区6县45个乡镇,覆盖人口60万。官方希望通过山区孩子进入免费寄宿制学校、引导家长到城镇就业的方式,解决太行山区“久治不愈”的贫困难题。这一工程被写入石家庄市“十二五”规划,官方也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规划,该市将利用2至3年时间,高标准新建、改扩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和50所中心乡镇寄宿制小学,实现山区孩子全部免费就读。

  石家庄市教育局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这项工程可望提前实现。去年规划建设的项目学校中,有28所投入使用,18431名“太行娃”实现下山就读。今年,山区6县需完成剩余28所未开工项目学校建设和部分学校在建项目,新增转移安置山区学生2万余名。

  工程的发起者,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此前对媒体表示,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山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逐步引导山区人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置业,走上彻底脱贫致富的路子。

  河北副省长龙庄伟也曾在调研中表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山区基础教育软硬件水平,为山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家长放心,也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山区教育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这项民心工程持续推进,让贫困地区孩子也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经济专家:贫困地区人民应该走出大山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穆兴增就对农村贫困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一次在井冈山召开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他提出解决农村贫困现状要注重对贫困地区的人口开发利用,通过劳动力输出、人口迁移等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

  对于目前媒体关注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穆兴增感到高兴。他认为,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解决贫困状况不能仅仅依靠给钱给物,而是要从根本上对贫困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通过将孩子接出大山,引领贫困山区人口到城市生活。正是这样一种长远的规划,有助于解决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

  穆兴增说,许多当年的革命老区到现在竟然仍是贫困地区,似乎有其必然性,也非常值得关注。石家庄西部六县地处太行山区,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建立起晋察冀边区,是革命老根据地。这些地区多是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的山区,是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反动统治势力薄弱的地方,因而也是容易撒播革命种子、点燃革命星火的根据地。正是这种适于“打游击”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在当今发展商品经济下却成为致富的劣势。

  在穆兴增看来,贫困地区生产长期搞不上去,是因为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道路、缺信息,总之,是缺乏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这当中,资金是综合生产力的集中表现,有了资金,没有道路可以修,没有人才可以聘,没有技术、信息可以买。但资金的投放讲求投资环境,讲求经济效益。而贫困地区一般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资金投放在这里固然对这里的经济发展有利,但从全社会角度看,同样的力量投在别处比投在这里更有利,即是说,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的输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一定的限度。要加快贫困地区的开发,还应该探讨另外的途径。

  穆兴增认为,要着重对贫困地区丰富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把他们输送出去,与外界的生活环境、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相结合,是一条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开发途径。让劳动力、人口走出贫困地区,转移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劳务输出,劳动力流动,家属仍然留在原地。目前这种形式较为普遍。二是人口迁移。在生存条件极端恶劣、通电通路耗资太多、吃粮吃水都靠运进且非常困难的个别地方,举家以至全村迁移出去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穆兴增表示,劳力输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资料与科学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而且还能促进输入劳力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劳动力在外边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等于参加了一场“不付学费,反而领取工资”的培训。

  教育学者:应率先解决山区师资之困

  2012年2月初,“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首批教师培训班在河北师范大学开办,来自赞皇、元氏、平山、灵寿、井陉、行唐等6个山区县的120名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业培训。石家庄市教育局长韩保来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石市教育部门将办32件实事,其中包括山区教师全员培训。为解决山区孩子与城里孩子的教学差异,教育部门还结合“三下乡”活动实施“名师下乡”,组织市里的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团,每月在6个山区县开展3至4天的培训,1万多名山区教师将从中受益。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宏方主要负责山区教师的的培训工作,曾多次到石家庄山区学校调研。她告诉记者,山区的老师大部分没接触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只知道简单地教授知识,而国家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在山区学校里曾经见过,很多英语老师口语不标准,英文单词的发音是错误的。城市老师和山区老师同样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山区老师做的PPT不足五页,而且全是大量的文字,和黑板板书没有什么区别。”王宏方认为,山区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此前他们没机会或很少接受培训,所以造成了山区教育的落后。

  王宏方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比产业扶贫看得更远。教育方式扶贫不是短短几年就有回报的,也不应该是看到回报就去做,它应该是一个长期实施的过程。政府有关官员能想出这样的扶贫工程非常令人敬佩,是具有长远眼光的。”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刘毅玮教授告诉记者,从国家层面来讲,非常重视山区教育。教育部成立了教师工作司,国家正在筹划首次教师工作会议,今年国家工作重点主要是解决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问题。

  刘毅玮认为,山区教师同城市教师相比,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理念上都存在差异。对于城市教师来讲,由于教学设备先进,可以利用网络,能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方式。而石家庄山区学校虽然有计算机,但不能上网,所以接触不到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比如,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培训班,有些山区教师根本不知道国家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在中国教育界非常著名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这些山区教师也不了解。

  刘毅玮说,石家庄市里的大多数中小学校多媒体、电脑等设备都很齐全,而周边山区学校则落后很多。山区交通、信息闭塞,老师基本没有学习机会,即使有多媒体设备也无法运用。甚至有些山区老师初中毕业就开始教学生,很多知识自己都搞不懂。教育如果搞不好,培养不出人才,肯定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发展又受到制约。

  刘毅玮表示,教育扶贫是智力扶贫,是个长期的过程,和产业扶贫不同,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教育扶贫比产业扶贫有更长远的意义,比简简单单投资建工厂要效果更好,因为教育改变的是人,人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现在,石家庄山区有些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没办法离开学校去接受培训。河北师大2006年开始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大学生去山区支教,将山区教师替换出来,接受三个月的免费培训。

  刘毅玮建议,“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的教师培训班应该长期办下去。因为短期的培训不能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提高,很难解决山区教师基础知识匮乏的问题,山区教师培训应该常态化和长期性。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对山区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山区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封文波建议,山区教育应给让懂教育的人来做,注重培养学校的管理人才。他认为,山区的教育是由“人”来完成的,这里的人可以理解为校长和教师,这两个角色在山区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

  采访中,王宏方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她在山区走访时发现,大部分山区老师的待遇较低,职称也不容易获得。而在西方国家,教师培训是一个定期的过程,教师必须每五年接受一次全面的培训。“以前孔子、陶行知教学的时候,条件不算优越,却能培养大批人才。教育扶贫关键应该在提高山区学校师资力量。”

  社会工作者: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日前,石家庄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一行20多人,在教育局长韩保来的陪同下深入赞皇县、元氏县山区,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进行了专题调研。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市人大副主任闫书章担任过山区县的“父母官”,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深有感触。

  闫书章说,老区通常都在山区,受条件所限改变山区面貌并不容易,如果硬性把山区搬下来费用太高,根本搬不起。此次“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把山区孩子接出来,实行寄宿制,集中到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或县城上学,让学生带动家长下山。这就解决了多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难题,加快深山区群众脱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在教育上是划时代的历史性变化,非常了不起,这个经验值得肯定和推广。”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严晓萍也认为,这是一个好事。她说,我们之前曾经专门做过关于太行山区贫困的调研。由于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等原因,山区孩子上学难,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很多人都重复上辈人走过的路,一代代依山而居。治贫先治愚,石家庄市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山区的孩子能够集中到县城或乡镇上学,他们在享受好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用良好的教育提升山区人口素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让他们将来能够在城镇就业,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严晓萍说,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如何集中管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部门应该考虑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不仅是局限于吃、住等方面,特别是社会化管理更不能缺失。

  资深媒体人、知名时事评论员鲁开盛认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立意高远、利国利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好工程。“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让适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系统的、良好的教育,他们才能学有所成,有一技之长,起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我非常认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的一席话:‘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可以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

  鲁开盛提醒,在这个工程里面,阳光操作是必须的。“我们有必要提醒相关机构(如纪检监察)提前介入,以确保百年大计的民生工程坚实、可靠、牢固,以保护我们参与本工程的各级干部员工安全着陆。”(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