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详解山区教育扶贫初衷 称“春天不到花不开”(2)
孩子出山,特色产业进山
“所有的扶贫政策、优惠措施,到最后都要落实到人。如果一个人没文化,不懂知识,怎么能够理解扶贫政策?”谈及“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与扶贫工作的联系,石家庄市扶贫办主任张建慧如是说。
张建慧认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一项石家庄市西部山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在张建慧的办公室,他向记者介绍展示了一份《石家庄市关于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在这份官方的文件中,指导思想很是引人关注:要以提高扶贫对象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对此,张建慧解释说,过去的扶贫开发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的重点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人的素质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张建慧说,2011年,石家庄“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后,市扶贫办根据工程的指导思想,对石家庄的农村扶贫开发的整体思路进行了调整,将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了重点。 张建慧说,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有句话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可以看到提高人口的素质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石家庄市西部山区六县中,赞皇、灵寿、平山、行唐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张建慧认为,这些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另外,石家庄西部山区受到自然资源限制,缺耕地,特别是缺水,贫困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总耕地面积的52.2%。多种因素造成了石家庄西部山区的贫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扶贫对象受教育程度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年,低于石家庄全市水平。
张建慧说,目前,石家庄市扶贫办计划在西部山区六县里发展五大主导特色产业,组织农民建立大枣、核桃、奶牛、柴鸡、食用菌等大型产业基地。“但是,扶贫开发必须以人为基础,西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需要山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山区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才能把这些特色产业稳定下来、做成规模,农民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利润,才能脱贫致富。”
张建慧认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山区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而不继续上学的孩子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这样的作法,可以让山区的一部分人在城市里就业,而另一部分回到山里的人,也提升了自身素质,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贫困问题。
张建慧透露,为了配合实施这项工程,石家庄市扶贫办正在组织开展四项工作:一是得到国家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支持,争取到爱心包裹、大学生资助项目等资金233万元。二是正在实施的“雨露计划”,对贫困山区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不能上大学或高中的农村青年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走出深山,到城市里就业。三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西部山区六县根据各县主导产业,对农民进行培训,培养技术骨干,现场指导,发放科技书籍。2011年,已经开办培训班115期,培训贫困农民20095人次。四是动员教育、医疗、农业各部门和社会力量到山区进行捐助培训活动,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各界热议
赞皇县县长宋存汉说,赞皇是山区县、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面积181.5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15万亩,地貌格局大体是“七山二滩一分田”。山区,特别是深山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受区域位置、地理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山区农民脱贫有其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家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山区农民承穷待穷、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宋存汉认为,近年来扶贫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民自身脱贫动力、能力不足,扶贫只能扶得“一时”,而不能扶得“一世”。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山区教育扶贫的新思路。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弱,通过“山娃下山、民生上山”,把深山区学生集中安置在城镇和县城免费就学,将来让他们在城镇就业,通过孩子带父母、一人带全家,逐步引领群众走出深山,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对于贫困山区教育,“希望将军”赵渭忠最有发言权。20年来,他和家人先后向希望工程捐款100多万,资助贫困学生850名,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12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名,援建35所希望小学。赵渭忠将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任重道远。现在一些好的老师都往城市里走,农村家境好一点的也让孩子去城市读书,教育资源并不平等。“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到县城或乡镇集中免费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在那里山区孩子们也可以上音乐体育等课程,缩短了城镇和山区教育的差距,可以让山区孩子更好地全面发展,对实现他们梦想更进一步。
赵渭忠将军同时表示,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还要考虑就近上学,教育部门应该对此做出妥善安排。
石家庄市妇联副主席苏彦英表示,物质上的扶贫是暂时的,教育扶贫比产业扶贫有更长远的意义。“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通过教育移民、智力扶贫等方式改变山区贫困面貌,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开阔视野,提升自己。同时通过孩子带动家长,整体下山。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工程。
赞皇二中七年级数学老师杨世珍1986年毕业至今,已经干了近30年的山区教师。她表示,原来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很多音乐、体育、美术等小科目没有专职老师。去年山区孩子集中到了赞皇二中,她也是第一次学习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室。杨世珍最骄傲的事情是,她的学生何进朝考上了名牌大学,现在硕士毕业后主动回到农村教书。“这么好的教学设备,我相信会带出更多的名牌大学生。”她说。
赞皇二中七年级语文老师陈新娟2009年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考入特岗教师,此前在山区学校赞皇县野草湾中学教书。她说,之前讲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口述,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此外业余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文化节目,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更立体了。
赞皇二中八年级学生郭梓榭家住院头镇南峪村,离学校40多公里。她的父亲郭庆国说,郭梓榭的两个哥哥由于当时教学条件不好早早就不上学了,现在他们经常教育小妹:“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好好学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