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建“苏施”党支部 破解农村党建难题
中新网凉山8月24日电(高寒)四年前向村支部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的四川凉山彝族青年罗开云终于如愿以偿:“苏施”党支部接纳了他的入党申请。
彝语“苏施”用汉语说即“优秀青年人才”,像罗开云这样的彝族青年在四川凉山不在少数,他们积极向上,政治上要求进步,过去因当地“家支”观念而被排斥在村党支部之外,有党入不了;现在,“苏施”党支部的设置让凉山10000多名优秀青年找到了“家”。
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苏施”党支部的设置破解了优秀青年入党难、新鲜血液进不去、创先争优典型培育难、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优等严重制约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建设难题,同时还能汇集优秀青年人才信息,培养党员后备力量,促进凉山跨越发展、长治久安。
优秀青年入党难 基层党建“新细胞”受阻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60年前,凉山解放建州,“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基层党建开始发展。不过,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和家支宗族影响,近几十年来,凉山农村基层党建出现“阵痛”和“断层”。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家支(家族)观念重,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不愿意发展新党员,极个别的甚至为了“保位子”,只发展三亲六戚入党,导致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青年人才入党难。盐源县棉桠乡的罗开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四年前递交到村党支部的入党申请书,一直被村支部“扣着”,因为不是“自己人”。
据记者了解,地处偏僻的美姑县昔线村自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间,仅发展过5名党员,其中有位村支书长达18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2002年该村支部在乡党委督促下发展4名党员,其中就有2名党员属村干部直系亲属和家支成员。
“优秀青年入不了党,新鲜血液就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冯斌告诉记者,“村级后备干部就会枯竭,村“两委”后继乏人,基层党组织就形不成凝聚力、战斗力。”
据盐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左光远介绍,2010年村党组织换届后,该县梅雨镇12个村有5个村的支部书记年龄都在60岁以上,因无合适继任人选,使得这些老村支书“下不来”。
没有新鲜血液,没有典型示范,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受阻,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学无先进”、“赶无榜样”等现象必须改变,“我们必须破旧立新,所以通过广泛听取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员意愿建议,决定在乡镇一级创新组建‘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切实破解民族地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难题。”
10000名青年后备军根治基层党建“贫血”
2011年12月29日,第一个“苏施”党支部在盐源县棉桠乡成立,罗开云成为第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当天说,“组建‘苏施’党支部,就是要着力破解一些地方优秀青年人才入党难、党组织开展活动难、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级后备干部选任难以及农村党员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着眼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双带’能力较强、各族干部群众公认、结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党员队伍。”
据了解,“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由乡镇党委牵头,遴选3名以上乡镇机关党员、大学生村官党员等单独设立,乡镇党务副书记或组织员担任支部书记,不同民族的乡镇,其党支部的称呼也随民族语言不同。明确“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与各村党支部之间是平等协作、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关系,不取代或顶替村党支部工作。
冯斌告诉记者,在不影响村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同时,“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有权利和责任在党员人数明显偏少、结构严重老化、发展党员“唯亲戚唯家支(家族)”的“问题村”、“后进村”,发展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党员。
据介绍,“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重点发展35岁以下外出外来务工优秀青年、优秀大学生村干部、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和“土专家、田秀才”等五类人才入党,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储备;此外,牵头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驻外流动党员服务站,及推行“优秀青年人才支部+企业”模式等。
据了解,盐源县从第一个“苏施”党支部设立到现在,共收到168份入党申请书。冕宁县38个“苏施”党支部收到入党申请书185份,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48名。越西县组建的40个“苏施”党支部宣讲小分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宣讲,让1700多名各族青年受到教育;同时1200多名“苏施”志愿者经常活跃在救灾、生产第一线。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凉山611个乡镇和17个工业园区已“全覆盖”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汇集10000余优秀青年人才信息,收到入党申请书2700余份,审核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302名,发展党员35名。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哲学博士、副教授吴映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强农村地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源头在青年。乡镇“优秀青年人才”党支部的设置和完善,对于各级党组织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开辟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入党绿色通道,建设一支各族干部群众公认、结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党员队伍,切实巩固我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对全国农村地区的党建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该方式的推广势必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挥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重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