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闽千姿:在福建泉州感受原生态的闽南文化

2012年10月25日 18: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泉州10月25日电 题:在福建泉州感受原生态的闽南文化

  作者 苏巧凤

  由福建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的中国首部木偶戏悲剧《赵氏孤儿》将于11月底在泉州公演。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25日介绍,该剧使用闽南方言,运用泉州傀儡腔调的唱腔,展现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的真功夫,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弘扬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

  “目前该剧初排结束,27日开始将音乐、舞美等合成排练。”王景贤表示,《赵氏孤儿》是中国优秀的悲剧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木偶版《赵氏孤儿》以最具闽南文化韵味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形式来表现,“肯定是独一无二的”。

  木偶版《赵氏孤儿》即将公演,是有“中国一绝”美誉的泉州提线木偶的一大喜事,将弥补我国木偶戏在悲剧方面的空白,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提线木偶戏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也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包容的闽南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始终维系着两岸同胞,向世人展示着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亲缘关系。

  时至今日,闽南文化仍保留着多样而独特的风貌。提线木偶、南音、梨园戏等民间艺术,拍胸舞、嗦啰嗹等民俗文化,关帝爷、广泽尊王等宗教信仰,以及闽南方言、闽南民居等,在闽南文化肥沃土壤的滋养下,千百年来不间断传承发展,远播海内外。

  台湾旅美学者、知名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汤锦台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情有独钟,他23日晚作客“华大讲堂”时赞叹:“泉州是闽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批准设立,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泉州自觉承担起了保护与传承闽南文化的重担,硕果累累:

  2009年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南音名角李白燕荣获本届牡丹奖表演奖,成为海内外南音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表演艺术家;2011年泉州梨园戏开拍数字电影,《董生与李氏》《节妇吟》两部精品剧目首次搬上荧屏;2011年泉州市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今年上半年,泉州木偶作为福建木偶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进入联合国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初选名单,这是中国唯一的初选项目。”王景贤表示,能够进入“优秀实践名册”初选名单,意味着泉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与此同时,与闽南文化有关的盛会也络绎不绝。从2010年起,泉州连续举办3届闽南文化节,成为海内外闽南儿女共享亲情和友情的盛会。2013年,泉州还将承办“世界闽南文化节”,盛大展示闽南文化的精华,用闽南文化凝聚海峡两岸和全世界闽南乡亲。

  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在今年的闽南文化节开幕式上盛赞:“在泉州这个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举办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对于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丰富资源、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在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凝聚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在泉州,闽南文化在高堂盛会,也在乡里民间。茶余饭后,府文庙里,南音爱好者自发组成南音社团,搭台献唱;锦绣庄里,老艺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惟妙惟肖;而两岸民间社团合办的闽台民间歌舞汇演、闽台小吃节等也不定期举行,凸显闽南文化的民间性和草根性。

  如今,泉州正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即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全面建设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及闽台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汤锦台建议:“在全球视野下,泉州应对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认识、建构,进一步提升闽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再创辉煌。他同时表示,今后两岸可以携手,以闽南文化为媒,举办闽台戏剧节、闽台美食节等活动,增强同胞的骨肉情谊”。(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