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移民新村见闻:“移”来的幸福
中新网思南10月26日电 题:贵州移民新村见闻:“移”来的幸福
记者 张伟 通讯员 庹秀财
“青山围绿水,白鹭立船头,肥鱼睡网箱,笑容挂脸庞。”这是走进贵州省思南县枫芸乡环岩移民示范新村的第一感受。望着网箱里活蹦乱跳的鱼儿,村民杨正廷说:“最初只是养了8箱鱼,赚了万余元(人民币,下同),还把鱼卖到了遵义、重庆等地,我想在明年把基地扩大5倍。”
和年轻人杨正廷一样,村里65岁的老人田维忠脸上满是笑容,望着窗明几净的新居,田维忠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在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自从搬到了新村,不仅水电修到了家里,还找到了致富的门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挣钱了,我们也难得的享起了清福。”据了解,通过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经营增收项目,搬迁到新村的500余人都过上好日子,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环岩村村民的幸福得益于搬迁,思南县枫芸乡党委书记鲁万贵说:“枫芸乡为了能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近年来,我乡争取资金500多万元,在环岩村实行移民新村建设,资金主要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确保搬迁的移民在“十二五”期末达到小康目标,使他们安居乐业,红红火火过好日子。”
鲁万贵的愿望恰恰也是贵州省千余万贫困民众的心愿。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化率35%,仅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程度系数0.8,落后全国15年……一系列的数据表明,贵州仍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为解决贫困问题,贵州省自2012年起9年内要搬迁200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农户。
“贵州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拔‘穷根’,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惠民工程、战略工程、政治工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才能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贵州省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如是说。
为拔掉“穷根”,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的“短板”,贵州于2012年计划投入18余亿元,搬迁10万余人,目前181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
为确保移民的生存和发展,贵州省将生态移民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创新型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据了解,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地区依托休闲旅游产业安置移民,办起了多个农家乐;剑河县实施“以农为主、有土安置”的生产安置方式,确保移民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台江县依托民族文化旅游业安置移民,移民依靠传统的刺绣、银饰加工技艺,走上了致富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