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13万“淘金客”梦开始的地方
中新社哈尔滨12月10日电 题:绥芬河:13万“淘金客”梦开始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 李柏杨
从哈尔滨乘坐夕发朝至的列车到达绥芬河,首先让人记住的便是始建于1899年的火车站候车室——高低错落的女儿墙,传统俄式图形点缀的窗楣,整体设计线条显示出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一个多世纪以来,难以计数打着烙印的人和事穿梭于这条铁路线,织就今天的历史。
“去哪儿您?”出租车司机王涛在火车站外等客,眼睛一边四处观望,一边与客人搭话。
“我在绥芬河开出租车11年了,可以一眼看出乘客是来旅游的还是来‘淘金’的,你信不信?”王涛自信地说到。
王涛说,绥芬河外来人口占了大多数。满大街上随时能碰到操着各种口音的人,而他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赚钱。
冬日的午后,漫步在绥芬河步行街上,望着街上络绎不绝的俄罗斯游客,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身在“异国他乡”的错觉。所有店铺的牌匾上都用中文和俄文做了标注,说明店铺名称和主营商品。看到有俄罗斯人经过,商贩不时用俄语与对方打招呼,推销商品。
俄货商店的女老板张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她经营的第三家俄货商店了,20多年前自己满怀梦想从哈尔滨来到绥芬河经商,从几千元打拼到几百万元。
张兰回忆说:“随着中国南方城市的逐步开放,黑土地上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1987年,他们终于盼到了包括绥芬河在内的四个边境口岸正式开放的消息。边贸开放之初,中苏(前苏联)边民就在国境线上划出的一块空地上做起了手把手的交易,中国人用运动服、旅游鞋、羽绒服、气压暖瓶这样的日用品,换回了俄罗斯的狐狸皮、貂皮、皮帽子、大衣。靠着当时中苏两国边民对贸易的热情,绥芬河热闹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绥芬河市大力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13万外地客商在这里从事边境商贸活动,也正是这些怀揣着‘淘金梦’的商人们给绥芬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张兰感慨道。
“来这儿几乎都为了淘金,早期琢磨明白的,现在都发了财。”来绥芬河经商的福建商人沈文墨说,俄罗斯的项目短平快,回报率高,因此吸引了不少“淘金客”。
在众多来绥芬河“淘金”的外来者中,福建人无疑是很突出的群体。沈文墨在当地两万多福建人当中是最早来绥芬河的,从4000元起家到现在的几千万资产,沈文墨花了19年完成资本的积累。
“当时语言不通,靠比划。”沈文墨说。现在他则是一口流利的俄语。
“绥芬河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木材集散地之一,这里的木材进口量占全国木材进口量的24%,占对俄进口量的40%。而从事此业大多为福建人。”沈文墨自豪地说道。
“我现在已经在俄罗斯乌苏里注册了个贸易公司。未来要在那里自己生产加工,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沈文墨说,走出去已经是大势所趋。
黑龙江省绥芬河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是中国通往日本海的最大陆路贸易口岸。利用口岸城市的区位优势,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在最近几年有上百家企业走出国门创业,涉及商贸、餐饮娱乐、森林采伐等多种行业,许多绥芬河人通过境外创业鼓起了腰包,所创办的企业也成为俄罗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
截至目前,绥芬河商人在境外创办企业102家,总投资额120亿美元,吸纳了10万多俄罗斯人就业,每年为俄罗斯地方财政创税100亿卢布,折合人民币23亿元。
绥芬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攀告诉记者:“绥芬河是一个移民城市,有着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在全市16万人口中有近13万的外地‘淘金客’。他们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境口岸,通过努力去打拼他们所向往的小康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