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探访粤北古郡新“国保”长围围楼
中新社韶关5月26日电 题:探访粤北古郡新“国保”长围围楼
作者 李凌 袁少洪
连日的大雨洗去粤北乡村夏日的炎热,清风阵阵怡人。26日一早,记者与众多游人和摄影发烧友一起,走进“围楼之乡”韶关始兴县,探访新近晋升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围围楼。
始兴历史悠久,为粤北古郡,现存249座大小、风格各异的围楼,有“有村必有围、无(冇)围不成村”之说。新“国保”长围围楼坐落于始兴罗坝镇,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8年竣工,由当时被乡人尊称为“人文公”的乡绅曾毓蔚所建。
长围面阔52.5米,进深16.9米,坐北向南,是典型的客家围屋。越过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远远望去,整栋建筑显得庄严气派。
进入围楼,只见门楣上刻有“人文蔚起”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当地围楼研究专家廖晋雄说,这幅牌匾其实一语双关,既有人文蔚起结硕果,人才辈出为明天之意,又纪念了围楼兴建人“人文公”曾毓蔚。廖晋雄感叹:“旧时的乡村不乏文人墨客,小山村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围楼底层用河石构筑,底层外墙厚达1米,坚固牢实;二至四层则为青砖瓦木构筑,高13米,每层有厅房30间,楼上楼下由木梯、回廊连接,上通下达。虽历经158年风雨,围楼整体保存完好。
一层层往上登,记者发现,围楼的四个角各有一个突出的用作观察和射击的小孔。据廖晋雄介绍,除了居住,围楼还需具备防盗防匪的功能,当有土匪进村抢劫时,村里人可退守围内坚守半月甚至数月。
廖晋雄说,长围围楼是典型的清代客家民居,但又有别于其它围楼,其最大特点就是所用建筑材料都是高品质的木材,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天然色彩,“150多年的日晒雨淋,这些用杉木做成的椽头、走廊、横木等仍保存完好,可见古代的能工巧匠在防潮、防腐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水准,这对古建筑的工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鹅卵石铺就的天井前,78岁的曾耀宏老伯正悠闲地带着孙子玩耍。曾老伯告诉记者,自先祖曾毓蔚起,到现在已传下9代数百人,如今居住在围楼里的仅11人,“我们这一族人大部分早已迁居他处,台湾、香港、澳门、深圳、广州,到处都有,这些年常有亲人从各地前来寻根祭祖。”曾老伯有些自豪地说,自从祖屋成为国家重点文物,来的人就更多了。
罗坝镇官员钟俊锋表示,当地计划将长围围楼与附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车八岭、石头城、温泉等整合成一条全新的绿色旅游通道,为粤港澳“后花园”增添一处旅游休闲胜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