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历史欠账带来切肤之痛” 黄石生态立市力破资源魔咒

2013年10月28日 2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历史欠账带来切肤之痛”黄石生态立市力破资源魔咒
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向全国网络媒体推介黄石。记者 丁文蕾 摄
中新网黄石10月28日电(记者 丁文蕾)“历史的欠账带给我们切肤之痛,我们将努力还清对这座城市环境的历史旧债。” 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说,“黄石正变得更绿、更干净、更有魅力”。   10月28日,“第五届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采访团走进黄石,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参加记者见面会,并向采访团介绍了黄石的人文历史,以及近年来黄石市遵循“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理念,努力打造鄂东特大城市的相关情况。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全市现辖一市一县四个城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被誉为“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   黄石因矿建厂、因厂建市,钢铁、水泥、煤炭、各种有色金属开采等重工业遍布。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使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黄石人发展的脚步沿袭着简单的循环:挖矿石、炼钢铁、卖粗铜,再挖再炼再来卖。   “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几年前,黄石亮起了红灯:资源已经探底,生态环境也变得脆弱。”杨晓波介绍。   黄石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已经刻不容缓。2013年9月, “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正式在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通过。这项战略,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引领着黄石这座老工业之城,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谋发展,更谋持续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   “黄石寻求长远和绿色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大冶湖有6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磁湖有8.9平方公里的水面,这些都是黄石生态立市的重要保障。”杨晓波介绍说。   大冶湖生态新区北面黄荆山核心区,西穿大冶城关和大箕铺镇滨湖地区,南接阳新大王镇、太子镇、金海开发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涉及人口60多万。黄石初步敲定大冶湖生态新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要求,推进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设;第二步,在东到长江,西抵大冶城区,北起黄荆山麓,南至父子山麓的大冶湖区域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第三步,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龙头,带动大冶、阳新等组团及重点镇发展,最终实现全市的同城化。   “历史的欠账带给我们切肤之痛,我们将努力把大冶湖恢复到75平方公里的面积,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大冶湖。同时努力还清对这座城市环境的历史旧债。”杨晓波说。   目前,黄石正全力冲刺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夺取中国人居环境奖。   为此,黄石人调结构,治污染,修生态,毅然舍弃了产出达40亿元的化工项目,只因为它不符合“生态立市”的理念;从第一锹土开始,就拒绝生态破坏,只为了破解多年来的资源诅咒。   与此相呼应,近年来,黄石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初显成果:戴了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帽子被成功摘除,先后捧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去年,黄石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已达到346天。   此次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黄石站,记者们将走进黄石东贝集团,探访黄石光伏发电基地,聚焦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和新冶钢集团等,通过镜头和文字展现黄石悠久的矿冶文化和近年来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引领下,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新成就。

【编辑:燕磊】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