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推进城乡“无缝对接” “深耕细作”育新农村
中新网鄂州10月30日电(记者 丁文蕾)30日,在绵绵细雨中,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的记者们走访了鄂州的长港镇峒山社区和燕矶镇池湖新社区,“这两个社区非常漂亮,不仅宅楼林立,还保存了农村的特色,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一位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推出配套惠民政策 打造旅游新社区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江南长江中游沿岸,是湖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等称号。该市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的第一个试点城市,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市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坚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谋划,大力推进综合城乡一体化建设。
走在长港镇峒山社区里可以看见一排排的洋房小楼,食堂、球场、小学各种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自来水、天然气、门前的道路、家里的宽带,我们这里的生活条件跟城里没什么差别!”一位村民自豪地对记者说。
长港镇峒山村有11个村民小组,农户915户,人口3723人,耕地面积11000亩。2009年以来,峒山村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土地流转,以产业为支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休闲生态、观光农业,突出“五个一”的建设思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新社区。
具体来讲,一是“三点一线”的建设规划,在水边建码头、路边建社区、山边打造峒山古镇;二是“三位一体“的产业定位,峒山新社区建设突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古镇文化三位一体的特点,以产业拉动峒山的经济发展;三是“三管合一”的管理模式,在新社区建成一个集村党总支、村委会、农业发展公司为一体的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管理机构;四是“8+1”的服务载体,以村委会、党总支、农业发展公司为主体,建成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家超市、游客接待中心、就业培训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村级公共管理的一体化;五是“11+1”的项目建设,引入11个实体项目和1个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
在峒山新社区公共服务站,记者还看到,宽敞明亮的办事大厅里,设有党群事物、教育医疗、人口计生、民政残联等5个窗口,可以办理33种事项。其中结婚证、生育证等项目,只要证件齐全,立等可取,“根本不用往市里镇里跑”。据介绍,今年还将有33个审批项目将下放到社区。在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鄂州的农民开始由“村民”到“居民”的变化。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城乡一体化
离开长港镇峒山社区后,网媒记者采访团又驱车前往了燕矶镇池湖社区,与长港镇峒山社区一样,这里农民居住的小别墅也很别致,每家每户的门前还有一块小菜地,有的种上了蔬菜,有的种上了柚子等经济型水果。行走在这样的村子里,让人心情愉悦。这里给人的总体感受是既不乏城市的一些现代化元素,又很好地保留的鄂东农村的特色。
燕矶镇池湖村距鄂州市主城区4.5km,辖11个村民小组,670户,2496人,耕地面积600.51亩。2009年,池湖村被鄂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单位。自该年5月份启动建设以来,根据鄂州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部署,燕矶镇池湖社区强力推进新社区特色园区建设,2009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村。
据介绍,这里家家户户的楼房,都是村民自掏腰包,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自行修建的。同时,池湖新社区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投入资金近500万元铺设污水处理管网2800米,改变了过去村庄内污水横流的现象;修建垃圾池10座,购买垃圾收集车、转运车3辆,使垃圾由散放变为集中清运;建成480米长的景观绿化带,修建花坛3600平方米,栽种各种花卉果木10万余株,铺设步道彩砖3400平方米,完成景观绿化2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6盏,对210户居民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扮靓了社区环境。
行走在村子里,记者们发现大多数村民家的大门紧闭,讲解员解释说,这里大多数村民白天在镇上的企业里上班,晚上下班后才会回家,“和城里人一样”。
“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鄂州的经验是,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2009年,燕矶镇池湖村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统一公共服务,村里规划创办了金刚石刀具工业园,陆续聚集了一批包括知名品牌在内的35家企业。2012年,这里还规划了20多亩村级工业用地,盖厂房对外招租,吸引多家企业入驻。
截至目前,以该镇为核心区域的中小金刚石刀具企业近300家,产品出口美国、欧洲、俄罗斯、中东和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金刚石锯片生产基地。据了解,燕矶镇当地绝大多数居民现在只需要白天在家门口的公司上班,每月就可拿2500元钱的工资,还可以照顾家里。村民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强。
专题:第五届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