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路打通了 农家乐了
日前,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跟随“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贵州省江口县,进行了实地探访。
路打通了
——修路惠及周边居民 成“交通扶贫”样本
“以前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现在是‘常在乡村走,就是不湿鞋’。”江口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侯云这样评价当地的交通扶贫效果。
2015年,由政府投资修通的梵净山如意大道恰好经过陈红平的家门口,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安全出行的问题,还顺带打通了寨抱村村民陈港一家的脱贫之路。
凭借家在梵净山脚下的地缘优势,加之解决了交通瓶颈,陈港一家在路边支起了烤豆腐摊,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梵净山游客经常慕名前来,旺季时,陈港一天要招待几十桌客人。相比之前在浙江打工的日子,41岁的陈港的年收入已从之前的一万多元提高到如今的十几万元。
曾经的泥土路成了致富路,候云告诉记者,如意大道通车后,公路沿线新增农家乐52户,带动就业670余人。利用该路修通后的交通区位优势,沿线5个村共580名贫困户,目前已有138人实现脱贫。此外,这条大道还为沿线六个旅游景点注入生机,为沿线百姓的休闲农业和农家乐产业带来客流和商机。
铜仁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冯烨对修路带来的便捷感同身受。他告诉中新网记者,自己是铜仁市德江县人,在家乡通高速公路之前,从德江县到铜仁市要八九个小时。2015年底,铜仁市全面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如今到市区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大便捷了百姓的生活。
据悉,农村公路是铜仁市“十二五”期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的项目,也是广大农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项目。“十二五”期间,该市共计实施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项目1344个9790公里,总投资61亿元。2012年,铜仁市实现了100%乡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公路。到2015年底,建制村通畅率达75.8%。
农家乐了
——“旅游扶贫”助拔穷根 困难户华丽转身
得益于当地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农家妇人杨元菊乐了。如今,43岁的她已经完成了从农家女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
回忆起曾经的苦日子,杨元菊眼眶渐渐湿润。她告诉中新网记者,1998年时,那时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她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到河边洗衣服,看到有游客拿着手机打电话和拍照,心想自己这辈子也过不上那样的生活。6年前,自己的丈夫还在梵净山下抬滑竿,“那时候太穷了,有点吃的就行了,几乎没什么收入。”
2010年,江口县政府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对原先零乱分散的76户侗家民楼整体进行重建改造并完善相关设施,其中就有杨元菊一家。自2012年以来,江口县依托“四台一会”的小额贷款机制,建立了“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的全能扶贫模式。通过由政府担保在信用社贷款,加上各路凑来的钱款,2012年,杨元菊家的“侗家驿栈”开门迎客。
经过悉心经营,杨元菊次年便收回了成本。她坦言,如今家里一年的毛收入可达30万元,以前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如现在一天挣得多。
据悉,2015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总数达80万人次,村民收入达到2.8万元,率先完成了脱贫摘帽的任务。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5年底,寨沙侗寨所在的铜仁市共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2005户,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综合收入62.45亿元。
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十三五”时期,中国计划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预计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作为旅游扶贫受益者之一,杨元菊介绍,自家的农家乐已经进入盈利的良性循环。她说,“现在有游客自动把钱送到我家里,我都不敢相信,生活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
专题:网络媒体走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