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以《绿色生活》为题,题目不奇异,无非由低碳这么一个新潮概念而来。此题却惹出一个异人,惹出一篇异文,在21世纪的高考殿堂上写出不折不扣一篇骈体文。阅卷老师骇然不敢评阅,上呈专家组才敢定案,给出高分。
师其意不师其辞
笔者不才,类似于这样的奇异冲动在学生时代也有过。记得那时年纪小,爱读三国爱看隋唐,激动不已,终于在作文课上以民间说书体写一篇作文。那天激动不已,一气呵成后,我踌躇满志,等着这老师给我异常的嘉奖。
老师的反应确实异常,不过却是消极方面的异常,她拿着我的异文当成异端,在班上大肆批判,批倒、批臭,居然还通知我的父母,向他们汇报我的可怕行径。被强力洗脑的我痛哭流涕,痛下决心,一定要远离隋唐演义这种异端,将《优秀小学生作文选》这种殿堂级文章奉为圭臬。将自身的经历与其进行对比,我要由衷说一句:在高考指挥棒下,能够不拘一格奖异文,说明文化教育体系越来越宽容,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幸运。
由这么一件异常的高考作文事件,我又有一个异常的想法。既然高考作文能容纳文言文,骈文,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否采纳异常的方式呢?
我在这里并不想高呼重视国学教育,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的相关部门,我们的社会和家长,都已经做了很多,做得很好,儿童读经风行九州,中小学课本里的文言文古诗词比例已经大幅度增加,我的奇异想法是:是否在此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骈文和赋的比重?
前年我给孩子买了些传统文化教育CD,自己也跟着听,忽然觉得与蒙学读本《千字文》相见恨晚。此文能将逻辑美、文字美、对称美、音律美、思想美有机地统一起来,涵括天地阴阳、九州风物乃至各朝体制沿革和人才兴替,南朝文化之美、之盛、之秀,尽集中在千字之中,如果孩子能熟读成诵,将来他的文辞口才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个人觉得,骈文的文脉文气更为整齐,易于诵读,写作示范作用比词句长短不齐的古文更明显。
古人云“师其意不师其辞”,能将古典文化作品的气脉吸收过来,运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去,这是可行的。毛泽东同志的白话文文章既磅礴大气且又诙谐幽默,这跟他长期熟读《昭明文选》是分不开的,而《昭明文选》中的文章大多是骈文和赋。
文/刘黎平
参与互动(0) | 【编辑:侯冬华】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