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
——探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成才“秘诀”
我国又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巨擘辞世,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昨天在沪逝世。他,与钱学森、钱三强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他的姓氏,冠于诸多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之上,“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这个出自普通农家的小个子男孩如何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为何能在诸多科学领域中摘得硕果?
立志 改学飞机大炮
上海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醒目的石刻,篆刻着钱伟长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由于战乱连年,11年的小学和初中,他真正念书的时间还不到5年。考入苏州高中时,钱伟长是全班最后一名。高中三年,他努力学习,补上不少。但到考大学时,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还是弱项。
19岁那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中文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还不到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他在《八十自述》中说,正在考虑读历史系还是中文系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决定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
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为啥?他知道钱伟长物理只考了5分。可钱伟长铁了心要学物理,经过1周的执着请求,吴有训被打动了,给了钱伟长一年的试读机会: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低于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
学习 不相信有天才
这名偏科生开始走进物理学的殿堂,并摸索出用思考的方法学习的“门道”。果然,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我是不相信有天才的,我只相信勤奋,只要刻苦钻研,一定会取得好成绩。”钱伟长曾写道。许多认识钱伟长的人,无不赞叹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他从未承认过这一点,相反他说:“‘天才’是不存在的。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因此,晚年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
从高中开始,钱伟长就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20多年来一直在钱伟长领导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工作,他说在钱先生70岁以前,家里一直没有电视机,因为他是个“体育迷”,特别爱看足球、乒乓球比赛的转播,生怕看电视耽误了自学和工作,后来在儿孙辈的强烈要求下才购置了彩电。
戴世强曾问他:“钱先生,你还开夜车吗?”他答道:“还开呀,开了50多年夜车了,难改了。”昨晨,戴世强在博客上为钱老开设了虚拟灵堂,寄托哀思。他在博客上写道,“我们悼念他的最好行动是: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战斗。”
创新 立足经典求通识
钱老的学生、如今已是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周哲玮还记得,第一学期,他和同学把选课表递给钱伟长看,没想到这位导师拿起橡皮擦去了许多课程,只留下一些经典课。
“其余的时间,导师就要我们去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周哲玮回忆说,“钱先生还教导我们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经是一年前的成果,教科书上的,起码是5年前的成果,所以,读研究生要紧的不是看书,而是看文献。”周哲玮还记得,钱先生非常希望学生自己通过调研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不落伍。
后来,周哲玮还给钱先生做过助教,要帮他校对讲义。校对的时候,他想瞧瞧老师看的都是些什么参考书籍,没想到钱老师根本没有参考书,讲课的内容完全凭脑子记忆。“一位70岁的老人,居然能够记下来长达半页纸的函数公式。”
还值得一提的是,钱老与众不同的写书方式。一般人著书时,手头总放着一大堆参考书籍,以便“引经据典”。但是,有学生发现钱老写专著时却另有一景:他的案头不放任何“典籍”,全书1000多个公式,都是信手拈来,再在草稿纸上作些推导。可见他对有关知识早已融会贯通,这与如今学术界许多“剪刀浆糊”式的“文抄公”迥然不同。
发展 以国家需要为专业
钱伟长有句名言: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的这句话,让周哲玮铭记至今。
周哲玮本科读水工建筑,硕士攻读固体力学,博士研究流体力学。在拿到博士学位时,他请教钱伟长:我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知就因这一平常问题,却挨了批评:“什么发展方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钱伟长常以自己为例,“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真理只有一条,国家需要你干,你就学。”
的确,钱老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他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在美国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后,却放弃美国的一切,以探亲名义悄然回国,成为一名园丁。1948年,当他有机会重返美国加州理工时,因为签证申请表上填写“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决然填上“No”,放弃赴美。58岁学电池知识,也是缘于我国当时的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迷上了计算机,他甚至提出一种新颖的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又称“钱码”……
直至八旬高龄,他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孜孜不倦地钻研“不作Kirchhoff假设的弹性板壳理论”,但这还不是他的“关门之作”,2000年10月,他又写出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从数学原理出发得到魔方结构及原理的普遍结论,令人叹服。
焦点链接 钱伟长教育思想核心
钱老主张“拆除四堵墙”: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老师必须科研教学双肩挑;拆除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不再隔行如隔山;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钱伟长育才新模式
钱老一直探寻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上海大学推出了创新的“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从而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未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由度,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上大学生昨晚自发举行哀悼活动 蜡烛摆出“钱校长走好”
昨夜,上海大学的星空黯然失色。不到20时,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的下沉式广场,已经聚集了近百名学生,每个人都手托着蜡烛,系着黄丝带,默默悼念着他们未曾谋面却敬仰已久的老校长。点燃的蜡烛在地上摆出一颗思念的“心”环绕着“钱校长走好”的字样,寄托了所有人对已在天堂的校长的思念。同学们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歌在追思会上朗诵,缅怀这位巨人。
新生提前到校哀悼
“‘三钱’中的最后一‘钱’也离我们而去了。”岳晟恺今年刚被上海大学录取,当得知钱老去世的消息,他特地从闵行赶到宝山,参加这个由上海大学学生自发组织的悼念活动,作为新生代表向在场的所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心痛之余,我们应该思考,钱校长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09级档案学学生原丽娜回答说,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64岁学计算机的钱伟长校长是上大人的精神支柱,但正如同学们手中的横幅所写的——“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她在纸上写上“钱校长,我们爱您,一路走好”,摆放在了钱伟长校长的遗像前。
“钱校长永远都把国家放在首要位置。”2008级政治经济学硕士刘坤,实习时听说了钱校长去世的消息,“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所行动吧,果然心灵感应了。”19时,刘坤从实习单位赶回学校,回宿舍的路上看到好多同学都朝着下沉式广场的方向走,她便急急忙忙回到宿舍,换上了黑色连衣裙赶了过来。
上班族赶来献花
还有已经毕业了的同学特地赶到宝山校区,两名工作了的女生手捧着百合花,跟着参加悼念活动的同学们一道,向老校长献花鞠躬。不一会儿,钱校长的遗像前已经摆满了白色、黄色的菊花。
“钱校长为了学生,奉献出了他的一生。作为学生,我想自发来悼念这位可敬可爱的校长,会更有意义。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贺伟源是这次悼念活动的发起者。贺伟源在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上发出帖子建议晚上8时举行小型追思会不久,便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现在去买票,希望能赶上”,“8时左右下班,尽量赶到”……即便无法赶回母校的毕业生也表示会在远方遥寄哀思,一个个回帖无不流露着对这位受人景仰的老人逝去的哀伤。
昨天到今天,上大论坛上满是哀悼钱校长的文章。“不哭!最好的悼念,不是泪水,不是仪式,而是用自己未来的人生,写出一个大写的‘人’……眼泪干了,我们会继续向前走,踩着您曾经引领出来的路,做一个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实习生 齐旭 记者 钱滢瓅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