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有误区 “职业见习”难受毕业生青睐(图)——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认识有误区 “职业见习”难受毕业生青睐(图)

2010年08月31日 10:27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法明 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我们专门面对未就业的应、往届毕业生设置了职业见习岗位,但一个上午只收到4份简历,其中3份还是在校生的。”8月6日,福建省2010年夏季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在福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招聘会特别开设见习招聘区,设立了42个专门岗位,但据招聘方反映,情况并不理想,应届毕业生对见习岗位的兴趣不大。

  职业见习岗位,是福建省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而设立的,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业参加不超过一年的职业见习,政府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补贴,参加职业见习的毕业生,每月还可获得生活补贴。但这项好政策的执行,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走向社会的“缓冲区”

  “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际难以有效的结合”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找工作大学生的普遍反映。

  因此,为了让大学毕业生增强动手能力,福建各地积极推进职业见习计划,如厦门市从2004年就推出了毕业生职业见习政策,由人事、劳动、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未就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活动,以此来帮助这些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厦门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毕业生职业见习期间由政府承担见习补贴费用,见习期限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见习期内,见习学员与见习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见习期满一个月内,经双向选择,毕业生被见习企业录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工龄自职业见习起计算。

  据了解,2006年,毕业生职业见习计划在福建全省推广,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出面联系一些企业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安排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在见习过程中进行岗位能力的打造,专业不对口的在见习期间可进行转向培训。

  “职业见习计划是一项包括政府、见习单位、高校、人才中介机构以及毕业生在内五方受益的活动。”福建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难获毕业生青睐

  “没有工作经验没事,我们公司会对新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记者采访发现,凡是招聘见习生的企业对见习岗位都不要求有工作经验。

  “不管见习期满后是去还是留,对见习者来说,都是有利的。能留下来最好,不能留下来也为他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对我们来说这也是储备人才的一种方式。可以说,见习对于招聘方和应聘者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行为。”一位招聘人员的话代表了企业的心声。

  政府出钱,企业出岗位,让毕业生通过见习在短期内积累工作经验从而促进就业的方法,在厦门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人事部门的统计,厦门市每个月都有上百名毕业生上岗见习,目前已经有几千名大中专毕业生从中受益。但是,有关部门也承认,这种成效并不十分理想。

  开展职业见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而另一方面,职业见习也为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使用毕业生提供了一个有效可行的平台。按说,这种好政策应该广泛受到大学毕业生的欢迎,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如厦门实行该政策几年来,每年企业提供的上千个岗位中,总有相当部分的岗位出现空缺。

  “最好能找份正式的工作,见习不是针对找不到工作的人设立的吗?我觉得自己可以找到工作,所以对见习不感兴趣。”在招聘会现场,许多毕业生都抱有这种想法。

  有关人士分析,见习岗位遇冷有多种原因:首先,未就业的毕业生与征集的见习岗位存在专业不对口等情况;其次,毕业生对于“见习”定位不明确,概念模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见习岗位增长工作经验,实现更好地就业。另外,也有企业对招聘见习生的标准较高的原因。

  好机制还需完善

  专家指出,由于对见习岗位的认识有误区,导致毕业生对于政府和企业伸出的“橄榄枝”不领情,使得这项本来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专家们表示,建立促进大学生实习、见习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因此,要不断探索完善这一机制,真正让见习岗位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平台。

  据了解,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毕业生的专业和学历与社会需求存在不对称的问题,许多地方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以便让这项政策能惠及到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如,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贴近市场需求的具有行业特色的技能培训;与学校联合开展校企合作,直接与企业联办市场急需的工种,改变毕业生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据悉,今年福建省政府将划拨150多万元用于设置1000个省一级的见习岗位,并且还将转移支付4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鼓励南平、龙岩、宁德等欠发达地区开展职业见习计划。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这项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肯定会受到毕业生们的青睐。(本报记者 吴铎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