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下称启能中心)托养部教室走廊,挂在墙上的一组照片特别吸引人,令人过目难忘。组图的名称叫“微笑人生”,由许多智障学生的笑脸组成。照片中的他们笑得那名灿烂,而在这笑容背后,特教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们用爱心为智障人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昨天上午,记者采访了这些特教老师。
位于金山投资区的启能中心,由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于2009年9月成立,是我省第一批省级福乐家园,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康复训练、托养等于一体的公益性残疾人托养庇护服务研究机构。托养部招收的是省内年龄为15岁~45周岁之间、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中、轻度智力和精神障碍人士。
教一个体育动作要示范一二十遍
罗华蔚,南平人,23岁,今年刚从福建师大毕业,来中心上课刚刚3个月,教体育。刚接触这些智障学生时,小罗的感觉就是“怕”。因为从没有真正接触过智障人,他有点不适应。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堂课。”小罗说,“我走进教室,自我介绍说我是他们的新老师,30多个学生齐刷刷地起立说‘罗老师好’,就是这一句‘老师好’把我的心捂热了。善良、礼貌,这是学生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我知道我今后要付出很多精力,会很辛苦,但我愿意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第一堂课,小罗教的是前滚翻,同一个动作要细化再细化,不停地示范一二十遍。“示范一二十遍下来,有的学生还不会的话,你会不会发火?”记者问。“不会,遇到学不会的学生,我会换种方式,找其他项目来代替,比如牵着他走独木桥,练体育器械。每当学会一个动作,学生们很开心,我也很高兴。”小罗说。
从到启能中心上班开始,小罗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后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群体。他说:“来启能中心应聘时,我征求过家人和女友的意见,他们都理解和支持我的选择。”
在这短短的3个月里,从刚开始的“怕”到如今和学生们融洽相处,小罗觉得很满足:“我现在清楚地知道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
学生的笑容让老师感觉温暖
王林林,内蒙古人,2007年从特教专业毕业,原来在一所私立学校教自闭症的学生,去年11月来到启能中心。
每天上午,王林林给学生们上常规课,教学生们一些生活技能,如何适应社会生活。下午,王林林还要教手工课。
王林林说:“启能中心的学生中,不少人已经接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对很多东西没有具体概念。比如,他们对时间没有概念,有时到了上课时间,她故意晚到两三分钟,学生们依然在教室外玩耍;下课延迟几分钟,他们也不知道到了下课时间。她总是借各种机会向学生们传达时间的概念,但这堂课教会了,下堂课又忘记了,要重新教。”
手工课是让王林林感到欣喜的一门课。她带记者来到劳技室,书架上放着许多学生的作品,有珠子串起来的枕头、海宝等,墙上挂着十字绣和图画,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
王琳琳说,教学生们做手工要有很大的耐心,要一遍遍不停地教。她指着墙上的一幅十字绣告诉记者,这个作品学生花了7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作品,学生们都很开心;而我们看到学生的成果,也感到由衷地高兴,毕竟自己的心血得到了回报。”
对于这些学生,王林林说:“他们都很单纯,不掺杂任何杂念。有个姓林的学生,今年已经40多岁了,每次上完手工课,他都会主动过来帮我将道具搬到办公室,他只是纯粹地想要帮我。还有个叫思晨的学生,每次看到我都会指着自己的鞋子对我说:‘思晨的鞋’,每当我说:‘思晨的鞋很漂亮’,他都会对我开心地笑,这种笑容让我感觉很温暖。”
“没有爱心,你别来”
启能中心的杨主任说:“我们招聘老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爱心,没爱心,别来!”
该中心今年6月份的招聘,迎来了70多名毕业生。面试前,杨主任带着他们参观中心,并特意安排他们在学生吃饭的时候去食堂就餐。他说:“参观完食堂,我再召集他们面试,发现人数少了一大半,很多人一声不吭地离开了,70多人只剩下20多人。”
杨主任从事特教已经20年了,20年来的最深体会就是“爱心”两个字,其次才是老师的业务水平。对于智障教育,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像上厕所、洗衣服等这些正常学生几乎可以无师自通的生活常识,他们甚至一个星期都学不会。
杨主任告诉记者,这些智障学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癫痫、自闭、自残、暴力等症状。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在症状发作时,会突然拿起椅子向老师扔过去。有癫痫症状的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病,老师们来不及找东西让他们咬,都会先把自己的手伸过去让他们咬。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现在启能中心有100多名学生,老师不仅要担任“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时候要担任“保姆”、“母亲”的角色。生活老师和学生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去观察、了解、理解他们。除了爱心,老师们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启能中心曾邀请普通学校的老师来参观。参观过后,有老师这样感叹道:“他们太不容易了,换成我,可能待不了几天。”
对于每个学生,杨主任和中心的老师们心中都有数。每个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他们都会记录在册,建档。“他们中的许多人今后要走向社会,要工作,这些档案就是用人单位最直接的了解材料。”杨主任说。(本报记者 吴海洪 奕 通 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