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坤教授26年前倡议设立教师节时,一定没有料想到今天它遭遇的尴尬。今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网站刊登的一份《教师节倡议书》中,十所中小学联合倡议全国教师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
倡议折射出当前教育界的怪象。同样是在近日,教师节要给老师送多大的礼、教师节变身“送礼节”成为网络上最热的话题。相关的倡议书出现在教育部网站,当然是相关部门直面问题的良好开端。但对于教师收受财物成风的现象,止步于纸面的道德动员就足够了吗?
虽然倡议书得到官方部门认可并出现在官方公开网站。但之后接受采访时,几所学校都强调这完全是校方自发行为。这些学校敢想敢言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当收受财物的现象在教育界愈演愈烈时,当身处其中的家长、学生深受其扰时,为什么相关部门只是看到材料后才“觉得很重要,所以挂在网站上”?
在崇尚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中国,为人师表似乎更多地是出于一种道德要求,被默认为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履行的责任。这样的领域当然用不上行政法规介入管理。由此也不难理解在教师收受家长财物方面的管束不力。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职业底线已经开始崩溃,仅靠道德约束已经无法让教师履行应尽的职责,行政法规的有效介入已不可避免。
实际上,根据相关规定,无论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5000元以上就可立案追责。一些学校也制定了类似的相关规定。可在现实中,虽然不乏教师收受、索取财物的案例,却鲜有听说有哪位人民教师因此而被追责。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作为“受害者”的学生家长不愿也不敢举报这种行为;相关部门又没有具体的监管措施和监管行为。即使有相关规定,也因种种原因未曾严格实施。如此,教师“受贿”怎能不成为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
原本的道德内涵,如今需要规范制度来约束,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哀叹的退步。但在道德底线抵制不了现实诱惑而逐渐溃退时,如果仍坚持师道应由道德标准来评判和约束,无疑会让人民教师与“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渐行渐远。我们善意地推测,在不久的未来,我们会看到关于教师收受学生、家长财物更详尽、更可行的规定,教师节也会因此而回归尊师重教的原有意义。(徐玢)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