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或者多个家庭把自身资源组合起来,分配时间和分享教育理念,变独生子女“独养”为“群养”,这种既解决双职工家庭带孩子难问题,又组建起“准兄弟姐妹”关系的“家庭互助”模式,正在榕城的一些家庭中试水。
“空巢”孩子共度暑假
家住锦江花园的李女士,这个暑假和朋友协定了家庭互助计划——“群养”孩子。李女士是生意人,儿子正上3年级。李女士说,上了小学后,孩子假期就被锁在家中,她担心安全问题。今年暑假前,李女士好友聚会,几个孩子的妈妈都倾诉了这方面的苦恼,就商量着来个互助计划,朋友间有规划地互相照顾一群孩子。
李女士牵头,拉了两个好朋友“入伙”,一个是大学教师,一个是公务员。3个人的上班时间不同,“老师有寒暑假,公务员的周末比较有保证,我做生意的时间相对灵活,这样一分配,正好能岔开时间照顾孩子。”李女士和朋友列出了家长值班表,还每人出了一个主题夏令营:“暑期世博游”、“周末科技馆日”、“书画集训营”,3个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为孩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
孩子们有了可喜进步
经过了暑期的磨合,“群养”初见成效,不仅解放了家长,孩子们的一些良性变化也让家长倍感欣慰。“我那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用完东西从来不归位放好,我不知说了多少次,现在改过来了,还对我说‘哥哥能做好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呢?’”李女士笑着说。而另一个小孩,一直很挑食,现在几个孩子在一起吃饭,餐餐都把饭吃得一干二净,“别人家的饭就是香”。暑假过去了,孩子们的良性变化让家长们很兴奋。现在这3个妈妈还是按照之前的约定,在开学后的周末,继续开展“群养”活动。
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
一群孩子经常在一起生活学习,并不总能和谐共处,时间一长就容易生事,甚至可能争执打闹起来。“有一次,几个小孩因为看哪个频道的电视争执起来了,你一句我一句,哭哭闹闹的。”李女士回忆说,对于“群养”出现的这些矛盾,她倒觉得是个好事,“这是提高孩子处事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孩子总要脱离我们的保护走向社会的,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前都是靠我们父母口头说,现在让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处理,是难得的经验。”李女士认为,对几个孩子一视同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相信孩子有办法解决矛盾。
“群养”准入门槛挺高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这样的家庭“群养”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家长纷纷表示,在选择“群养”家庭的时候非常慎重,基本上以亲戚和朋友间的互助为主。“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由他人代为照顾或者教育,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还是很慎重的,我们3个朋友少说也有10多年的交情了,彼此知根知底,孩子也相互熟悉。”虽然是多年的老朋友,李女士说,几个家长还是碰头商量过好几次才把“群养”这事定下来。主要有两个问题彼此几经确认,一是教育理念,如不能打骂孩子;二是开支问题,如进行详细的开支记录,严格实行AA制等。“亲兄弟明算账嘛,10多年的交情,不能因为教育孩子给破坏了。”李女士笑着说。
也有家长不看好“群养”
家长吴先生认为,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点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到他的身心:“轮值家长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其他孩子,能不能一视同仁,这个很难把握。如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此外,吴先生认为,家长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待人处世、道德与行为准则,是需要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这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由他人代劳,自己很不放心。
“群养”可做到“三赢”
教育工作者对这种家庭互助的“群养”持肯定态度。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黄仁贤教授说,同事、朋友间互相照顾孩子,多年前就很常见,但主要还是局限于生活上的一种互助,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在的年轻家长,能够自觉地选择“群养”教育的方式,是一种“三赢”的尝试:对于家长来说,不仅解决了没时间带孩子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经验交流的契机;对于孩子来说,组成一个“准兄弟姐妹”的团体,能够很好地弥补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空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能够填补在校外活动和认识社会方面的不足。(本报记者 赵慧)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天宁】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