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某“工读学校”:即使父母放弃,还有老师的爱——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郑州某“工读学校”:即使父母放弃,还有老师的爱

2010年11月03日 11:08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作为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专门学校,工读学校在义务教育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其地位不可或缺。可是,虽然工读学校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管理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囿于社会与家长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工读学校仍然面临着诸如“招生难”、校外延伸教育欠缺等一些发展中的困惑,其社会地位与功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是,近些年,由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网瘾、独生子女、流动人员子女等引发的中小学生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教育的发展、家庭的未来、社会的和谐,都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工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让“工读学校”发挥出更大作用。

  消除“偏见”——

  这里不是“打架大王集中营”

  位于省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不太好找。听说省报记者来采访,校长夏启超热情地迎了出来,并戏称,自己“是一个不太有机会和记者打交道的校长”。

  确实,在公众的关注视野中,第九十九中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只有行内人才知道,这所中学其实就是原来的郑州市工读学校,是河南省第一家工读学校,也是省内仅有的两所公办工读学校之一。

  改名为第九十九中,源于工读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生源方面的实际考虑。夏校长告诉记者,原来“工读”的概念是“半工半读”,带有强制性质;接收的学生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的比较多,因此有人称工读学校是“打架大王集中营”。“现在则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现在的工读学校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专门学校,且来校实行三自愿原则:学校、家长、孩子都同意了才能来,来了学籍仍保留在原校,不良行为矫治好了随时可回去;

  “其次,没了‘工’这块内容,学校和普校没什么区别,就是实行寄宿制,管理更严格;

  “第三,生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像网瘾、逃学、旷课等一般不良行为和心理偏常的孩子也到学校来矫治。总之,工读学校已越来越人性化,早已不是什么‘打架大王集中营’了。”夏校长说。

  为了摆脱社会上对工读学校的种种成见,争取更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郑州市工读学校前年正式更名为市第九十九中学。而我省在洛阳的另一所工读学校也已更名为“旭升中学”;在外省,各地的工读学校基于类似理由都已纷纷改名。

  但令夏校长等工读学校校长忧虑的是,改名后的生源并没有太大起色——现在第九十九中的学生不足100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源少并不意味着社会上的‘问题少年’少了,相反,这几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率是呈上升趋势。”夏校长说。

  那些“问题少年”都去哪儿了呢?据夏校长分析,有的仍留在原来的普校,有的则已流落社会——“真正到我们学校矫治的可能只有一少半人。”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比例,而夏校长认为,其中症结仍在于社会的偏见与家长的疑虑——“有些家长对工读学校还抱着老看法,总害怕孩子到这里了更学不好;另一些家长则出于爱面子的想法,羞于让孩子上工读学校。有些孩子在原校问题比较严重,家长不得已送过来,但也只是先上着,联系好新学校就把孩子转走了。”

  生源少而流动性大,使得工读学校的社会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而据第九十九中的调查显示,那些被匆忙转走的孩子到新学校后容易“旧病复发”,再次被送来;那些出于家长意愿硬留在原校的问题孩子,因为“病根”不能有效解决,遭遇学习成绩、心理、行为上的多重困扰,有的长期学习垫底失去自信;有的用逃学、旷课、泡网吧等逃避现实。从这一点看,家长的所谓“爱”和“面子”反而害了孩子。

  用“心”感化——

  即使父母放弃了,

  还有老师的爱与责任

  那些被父母送来的“问题学生”,有的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有的则已让“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无能为力”了。一些父母甚至采取了逃避、放弃的态度。在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老师们有时会听到当父母的这样“请求”:“我能不能这星期不接孩子走啊?”或:“我能不能把孩子在这儿放上一个学期?”

  确实,其中有的是具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孩子。初一或初二送过来,正值成长的敏感时期,仅靠初中段的工读教育,矫治好他们不容易。但对于这些老师们来说,即使父母放弃了,他们也不能放弃,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老师的爱与责任。

  陈晶是其中一位年纪不大的“老教师”。在她看来,“如果没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就不能胜任工读学校老师的工作。”“而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去爱他们,帮助他们转化、矫治。”

  怎样用心感化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学校的温暖,从而愿意配合矫治?陈晶说,一个小的细节是,每晚检查寝室的老师都会像妈妈一样挨个问孩子们:“今晚洗脚了吗?”至于学习上,他们学校采取的方法是,在普校教材的基础上适当的“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让那些来自普校的差生在这儿也能听得懂、坐得住;成绩稍好的孩子则能得到提高的机会,不耽误他们将来考高中。

  她的同事、心理学老师鲁泉对此有相同的感受。他说自己在学校做了个统计,结果发现,有80%的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或类似单亲的家庭——“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更需要被关爱;而他们身上的问题,家庭、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身为班主任的鲁泉至今记得学生代强的故事。代强在父母离异后跟着母亲,母亲后来重组了家庭,忙于做生意,继父与代强的关系则一直不好。也许是长期被忽视,就在代强初二开学后转到鲁泉班上不久,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将家里所有值点钱的东西都卖了,怀揣卖得的几千块钱,离家出走。直至三个多月后,鲁泉和其父母才在一个黑网吧里找到了代强。

  “当时的代强满头黑灰,因为长期打游戏不动,大腿内侧都烂了。”鲁老师回忆:“他的父母一看就对我说,你把这孩子带走吧。这孩子我们不要了。”

  鲁老师把代强带到了澡堂。没人愿意给这个肮脏的孩子搓背,鲁老师给搓;之后,他将孩子带回了学校。此后,只要周末他不走,他就会带代强出去转转,给他买点吃的,和他谈谈心。代强虽然很少说话,但再也没逃过学。

  刚从普校过来的初二孩子王鑫在工读学校找回了自信。他说,在普校,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越不好越不想写作业,父母气得总是对他“混合双打”,老师也总是把他叫去训话。来到新学校后,学习难度降低了,能跟上了;作业量也少了,现在,他每天都能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这儿的老师好,不歧视我们。”王鑫说,他想好了,将来要上职校,当一名厨师。

  发展之“惑”——

  “留白”的校外延伸教育如何补

  令鲁泉痛心的是,代强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那年寒假,代强被父母允许回了家,就在开学前夕再度离家出走,至今,鲁泉再没有他的信息。

  代强的事让鲁泉感到了身为老师的无奈。“在工读学校,放假对老师来讲是个考验,因为对这些孩子的矫治、转化时间毕竟有限,有时一出校门,这些孩子就‘不当家了’,故态复萌。”

  怎么阻止这些年少冲动、克制力差的孩子不“故态复萌”?夏校长认为,仅靠学校一己之力不行,还要家庭的全力配合。而一个现实情况是,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长很多并没有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因此,“家长学校”对工读学校的家长来说似乎更具意义。但囿于家长观念、时间、投入等种种限制,夏校长筹建多时的家长学校至今未能建起来。

  另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一些孩子看似转化取得了成果,但在上高中或职高后,也会故态复萌。对此,夏校长告诉记者,这正是他们工读学校发展遭遇的一个主要困惑:

  “孩子大多初一、初二时送过来,初三毕业前回原校,仅靠一两年的时间矫治他们,很多都无法去除‘病根’。 因为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特别是这些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他们往往心理脆弱、意志薄弱。工读学校的强化管理及法纪教育,暂时可以扼制住这些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但是对他们不良行为的矫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即使矫治后,也需要有较长一段巩固期,要真正完成对他们的矫治,基本上只有在接近成年以后。”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孩子到一个新的环境,就难免出现“反复”。从矫治他们不良行为的需要上来说,许多业内人士建议,工读教育应延伸到高中,或开办工读类的职业高中,让这些孩子在相对平稳的环境内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走向社会后成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劳动者。

  此外,工读学校对普校的保障和帮教作用也没有很好体现出来。夏校长认为,普校和工读学校间应开展更为频繁、广泛的交流,共同筑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线。而诸如工读学校对问题孩子的教育、转化经验等,对普校的班主任来讲,也应具有非常实用的启迪意义。

  本报记者 屈 芳 冯 芸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