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考研复习冲刺阶段 专业课提升为考研“拉分”

2010年11月09日 11:34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2011年研究生考试报名结束,考研复习也进入冲刺阶段。如何在短时期内实现专业课复习的巩固和提高,是考生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专家表示,相较于考研公共课,专业课的提分空间更加大,一旦掌握有效复习方法,合理规划复习时间,专业课将成为考研的拉分项。

  专业课提分空间大

  考研专业课是各个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科目,差异性较大。

  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划专家甘源老师介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所有科目中,专业课和数学的比重大一些,分值都在150分,而对于文科类及艺术类考生而言,专业课更是占到了300分的比重,因此,考研专业课的复习绝对不容小视。

  可以说抓住专业课就等于抓住了考研成功的机会。

  专业课复习三步走

  甘源老师介绍,根据大部分人的复习规律,专业课的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

  3月搜集复习备考资料。同时,需要给自己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4月到10月应精读专业课教材,将重点难点内容整理成笔记。在这一阶段,精读教材3遍为宜。10到12月是对真题及专题的练习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复习尤以二、三阶段最为重要。

  真题训练勤于动脑

  对于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海天考研专家张雪峰老师说,这种情况真题就更为重要。专业课的真题,要训练对分析题的解答,把自己的答案切实写在纸上,不要打腹稿,这样有利于对每个得分点的完全掌握,如果有参考答案的话,还应再对照自己和参考答案的差别,揣摩命题人意图,并用同一道题在相隔一定时间后反复训练,慢慢完善自己此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命题具备4条规律

  在考研备考中,真题一直是考生复习的法宝。对此,专家表示,对于真题,不能只满足于看上去会做,而是应该去整体分析,分析其中的出题规律和出题范围。万事万物,必有规律可循,试题也不例外。因此要尽量去弄到更多的试题,最好能够搜集全最近五年的实考题。经过多年严密地分析和研究,专业课命题大致呈现以下规律:

  1

  五年之内,论述题一般不会重复,这是出题人出题的主体思路。

  2

  简答题三年之内不会重复,三年之外很有可能重复,毕竟专业考试的出题范围有限,考生可以结合前面讨论的复习方法来比较和分析。

  3

  名词解释题三年之外必有重复,有些更是经常考到,成为常考点,多多留意。

  4

  密切关注常考点和不考点(五年之内没有考过的点),这两个点都极可能是下次考试的重点。

  查漏补缺进入关键时期

  不同类型的真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海天院校专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吴睿老师介绍,考研的专业课考题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性考题,另一种是理解与应用型的,而且以后一种居多。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绝不能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应该看清条条框框背后所包含的东西,并且加以灵活运用。

  在复习时,首先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弄懂,然后要把它们串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和理解。由于专业的各门功课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如果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无论对于理解还是记忆,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生完全可以根据历年的考题,在专业课本中划出历年涉及的重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

  目前已进入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到明年1月直至考试前属于查漏补缺的时期。随着考试临近很多考生压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大家必须要调整好心态。特别是到了最后一个月时,在专业课的复习上就不要再大规模做练习了,只需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再串一下,把之前整理出来的笔记再看一遍,将近期接触不到或者有些模糊的内容做个强化整理即可。

  院校专业

  选择至关重要

  随着2011年的考研报名结束,准备报考2012年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们也开始了摩拳擦掌。专家表示,其实专业课的复习从最开始决定考研、确定院校专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院校专业的选择无论是对日后的考研复习还是将来的研究生生活及职业生涯都至关重要。

  对于有志参加2012考研的考生,吴睿老师表示,考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遵循“先专业再学校”的顺序。纯粹从考试难度来讲,不同专业难度会有差异,但是真正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

  院校专业选择时主要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评定,最终确立目标。内部指标主要包括:目前的学识程度;审视一下自己是否偏科;学习的执行率。外部指标主要包括:欲报考学校的报录比例、推荐免试生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报考该学校考生的竞争实力。通过内外两方面的考虑,对自己的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所能报考的目标。本报(记者 张灵)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