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同学传了些具有“恋爱性质”的纸条被老师发现后,在济南历城一中读高一的小亮(化名)被校方要求“自动退学”。如今16岁的小亮已在家半个多月了,因正常学业中断,他和家人心急如焚。家长认为,校方此举对于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有失妥当,有可能对他的一生造成负面影响;但校方表示,如此是为净化学校环境,且孩子的家长有“承诺”在先。
早恋一直是令家长和学校头疼的话题,今天借小亮“恋爱事件”,我们不妨再共同思考一下:到底该给孩子们怎样的情感教育?
反对
推掉了育人的责任
高中一年级的孩子正是青春的萌动时期,虽然互传纸条有谈恋爱的嫌疑。可估计他们就是连谈恋爱是一个什么样的真正概念都不一定能闹个明白。充其量不过是好奇好玩新鲜刺激而已。这样的心理不但这位同学有,就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校长也请手拍胸脯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没有过吗?因为一次“疑似”的谈恋爱,因为一张小小的纸条,一个正值萌芽状态的中学生就要搭上或是改变一生的前途和命运,这样的处罚不仅是太严厉,甚至是太残酷了。一棍子“打死”了这个孩子就真的能够净化学校的环境了吗?
现在不少学校早恋现象严重,有物质生活提高,孩子心理、生理普遍早熟的原因,但更有大的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影视剧的影响。有很多问题虽然表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根子恰恰还在成人身上。而且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奇好学,可塑性很大。原谅孩子们一次,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引导,孩子们就能很快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像现在这样,一棍子“打死”扫地出门了,学校的环境能否改变不敢说,而这个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却是被切切实实的改变了,甚至是断送了。学校本来就是为了教书育人的,如此惩罚孩子不仅是一种简单和懒惰,更是一种严重的推诿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岳粹景
探讨
区别对待早恋学生
我不主张学生早恋,也不反对学校制定禁止早恋的校规,但不赞成开除早恋学生。原因有三:
一是高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心往往会导致异性相吸,极易产生恋情,此乃人之常情,学校应理解,这也正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作为教师,一方面应该对他们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而不是动辄就开除早恋学生。
二是早恋性质轻重程度不一,有的早恋是暗恋,有的属于私底下传递条子或拉拉手、散散步,有的严重到偷尝禁果甚或怀孕生子,对不同性质的早恋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而不能一概以早恋名义对学生处以开除的“极刑”。如小亮这样处在传递条子的初级阶段的早恋,当属于可教育之列,学校责令其“自动退学”显然不妥。
三是现在早恋的学生日益增多,如按该校校规处理,有很多学生将失去求学的权利。北京市宣武区所做的一项针对2000余名高中学生的生殖健康调查显示,有6.2%的高中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重点高中学生比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在性态度上更开放。有过性行为的尚且有6.2%,有过早恋行为的更不计其数了。而且早恋不是差生的专利,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加入了早恋大军,学校总不能将他们都开除了吧?
在前不久的一次与学生聚会时,我对在座的几对高中阶段就已缔结情缘的同学夫妻感慨地说:幸亏当年我没对你们“棒打鸳鸯”,不然,哪有你们这么幸福的今天!他们都由衷地笑了,感激我当年做班主任时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回过头去想,当年,我确实为班上的早恋问题大伤脑筋,起初我也是按照校规办事,处理早恋学生毫不手软,后来我发现早恋并非万恶之源,它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并促成双方共同进步,这时,我开始学会有区别对待早恋学生了。对比较隐蔽且能互帮互学的早恋,我也就只当没看见,顺其自然;而对那些给班级形象造成损害且干扰彼此学习的早恋学生,则采用谈话等形式加以劝阻,但不会要求校方开除他们。一句话,对早恋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重在教育和引导。
王学进
建议
老师应先上“早恋课”
发生在济南历城一中的这件事已不鲜见,青春期早恋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常常听到“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保持平等地位”等诸如此类的话,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最大的错误就是只在口头上做了孩子的朋友,以致所有的关爱都徒劳无益。而学校开设的青春期课程以及心灵驿站等,大多都是摆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只有“素质”没有“教育”,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引导。
早恋问题需要有利的引导,而不是给学生无端的戴上违反校规的“罪名”,一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二来像小亮被“自动退学”这件事,即使让他重回学校上课,他自己也过不了心理那道关,对今后的成长也会留下阴影。
教育部门不妨也给学校老师开设心理课程,目的是为了使他们适应当前开放自由的社会形态,更好的关爱学生,引导青春期的学生健康成长,不再出现一张“暧昧纸条”导致学生退学的闹剧了。除此之外,学生家长们也要“与时俱进”,平时和孩子多一些推心置腹的沟通,不要一味的只关心成绩,孩子的心理成长最为关键。
钟倩
观察
教师成长的活教材
想到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爱情教育》,他认为“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试。”“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这位教育家在他女儿满14岁那天,给女儿写了一封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
苏氏告诉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朦朦胧胧的碰撞”是正常的,对此,教育者要发自内心、平起平坐地悦纳这种情感,赋予这种情感庄严的责任、不折不扣的承担,赋予其崇高、向上、向善、理性的精神动力和跋涉激情。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能力不足,就应该“先放一放”。让爱这种精神元素和自我发展结合,焕发出正面积极的身心能量。
这也是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一种情感情绪,都具有“你弱它弱,你强它强”的规律,你接纳了,与之和平共处,它就会逐渐走向衰竭、平和、弱化和消失;而抵制、对抗、抱怨和封杀,因为注入了持续不懈的关注能量,反而会越来越强大、膨胀,走向逆反。用接纳让早恋情感达到最终的淡化、缓解和终止。
看看新闻中的老师和学校,将恋爱当作大逆不道的“思想小怪兽,”居高临下,打压威胁粗鲁霸道,只看到了恋爱的负面蛊惑力和轰炸力,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爱情是一种健康情感,不愿挖掘、唤醒孩子的自我改造能力和情感潜能,理性引导孩子,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不说,更会造成一生的伤害。这种教育思维太狭隘了,教育观念太落伍了。
其实,诸多管理冲突的根源都是情绪和心理问题,教师如果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修养,能从容驾驭孩子的“情绪马车”,解开“心结”,教育效果就能事半功倍,根本不会出现“被劝退”现象。比如对于恋爱问题,告诉孩子们,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文情怀,爱更意味着责任、风险和担当,要珍惜善待,孩子肯定能得到积极转变。遗憾的是,当今的很多教师,缺乏这种知识,缺乏心理驾驭能力,甚至有些教师自身的心理发展都是问题,总给教育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应该将“恋爱事件”当作教师成长的活教材,以此敦促教育工作者们多汲取心理学营养,多尊重情感规律,多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送去“教育阳光”。
雷振岳
-追问
还有多少做法违背教育规律
如此“自动退学”缺乏教育技术含量,颇有不合时宜的感觉。在我看来,学校把本该教师认真完成的教育过程简单地替换成“自动退学”的强硬手段,是教育的偷懒行为。从教育规律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对犯错学生进行更多的教育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与他们多交流、沟通,用自身人格力量潜移默化感染他们。其实,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耐心教育往往比强硬约束的效果要好得多。尽管校方的理由冠冕堂皇、动机美妙,但是这种退学令颇有“一棍子打死人”的简单粗暴意味。
需要进一步拷问的是,还有多少违反教育规律、简单粗暴的做法被一些教育者沿袭?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张楠之)
参与互动(0) | 【编辑:姚培硕】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