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工具理性的过于强调导致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从而使读书求学沦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甚至只是进阶的垫脚石。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于喧嚣和浮躁。
-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有一些大学陷入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之中: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大学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我们经常可以从媒体的报道看到,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对大学的工具理性过于强调,导致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从而使读书求学沦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甚至只是进阶的垫脚石。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于喧嚣和浮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一所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确实应该严肃反思我们今天的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象牙塔的精神实质?我们在鼓励学生“脚踏实地”的同时,有没有提醒他们“仰望星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我理解,这就是新的时代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有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更应该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具有创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第一,素质教育首先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注重素质教育的人文性质并充分发挥其在人格养成上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爱因斯坦所说的“价值”,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格局,素质是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因此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必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应该说,某一科学或知识领域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素养却应该是每个受教育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很多大师级的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有很高的造诣,有杰出的成就,但同时也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于提高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格也起着显著作用。它有助于开阔视野,形成思维的整体性;有助于养成批判意识,超越传统规范;有助于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杂交互补的综合思维;特别是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当然,在注重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尤其是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类的学生而言。科学本身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前沿有基本了解,对现代科技的一些基本原理缺乏理解,就很难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特征,站在时代的潮头。
第二,素质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要注重综合性的、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现代大学的组织形式和学科制度由于重视适应知识高度分化的要求,往往既有可能忽视对学生进行价值理性的教育,也容易忽视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适应,它使专业产生凝聚力的同时,也使本学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脱离,不仅将本来相互联系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而且使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职业训练。
在专业与功利的影响下,大学事实上存在着逐步变成职业养成所的倾向,人文与科学的基础教育沦为了专业教育或职业养成的点缀或装饰。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
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反映人类文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哈佛大学,就非常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与教育。在基本知识、理论的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读经典、元典,加强他们与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直接沟通和对话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基本社会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人生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熏陶教育,要注重教师以及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人格魅力、学术魅力的高素质教师。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人文素养要高。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当前中国的大学有些先天不足。由于历史的局限,我们现在的教师大多是在缺失素质教育的专业教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己所受的素质教育可能相当有限,知识结构并不理想。理想的素质教育环境要求拥有“人师”和“经师”相统一的教师。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史,不少崇尚学术、学贯中西、多才多艺而又关爱学生的学术大师被他们的学生口口相传,而学生受益最深的往往不是他们的某门授课,而是他们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所以,我们要下功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兼备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大力减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和“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素质教育也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限于课堂中,也常常寓于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中。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师生关系、蓬勃的校园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情怀。
当前,素质教育尤其应当落实于“宁静的校园”,宁静的校园是教师潜心治学和学生认真读书的前提,甚至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我们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尤其要努力摒弃市场经济和知识商品化带来的浮躁与纷杂,自觉守护大学的精神。(作者: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