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破解农民工子弟入学难题已迫在眉睫

2010年12月14日 09:31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孩子接受教育的宝贵时光无可逆转,有关部门应调动多种手段解决现有问题——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降低办学门槛,改善办学条件,下拨教育经费,对接慈善机构

  12月13日,本报刊发报道《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的日子》,从一名支教大学生的视角,解读京城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面临的现实困境。文中,受访农民工子弟家长称,孩子“上公办学校很难”,“办手续要花钱,找学校要花钱”,“虽说不用交学费,可是各种杂费也不少,负担不起。”

  不少人尚未淡忘半年前的一则新闻——北京市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籍限制,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弟等非京籍学生可以享受同等入学待遇。类似政策近期在上海、杭州等地也都有实行。这当然是好事。可现实往往比我们想像的复杂得多——即使是“同城待遇”,一些农民工子弟也享受不起。一方面教育资源有限,难以一时间吸纳全部外来人口,一方面各项费用对一些农民工家庭仍是无法承受之重。即便这两点都不成其为限制条件,还有一道人为的无形藩篱始终存在,听说是农民工子弟想入学,一些学校多用“名额满了”等理由搪塞。最后,这些孩子还是要进入费用低廉、“容纳力”强的民办学校,实为无奈之举。

  总体判断,不少城市越来越呈现出对农民工子弟入学的开放姿态。与此同时,也有的地方,一边是“关停并转”没有执照的民办学校,令大批孩子在学校“拆迁—搬家—拆迁”中辗转,一边是部分农民工子弟对公办学校望而却步。看来,政策与现实的对接出现了某种错位。

  眼下的问题是,能不能用最小的代价、在最快的时间,解决这些孩子的就学难题?

  让民办学校关门、孩子们全部进入公立学校,显然并不现实,那么,不如利用现有条件解决现有的困难。说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诞生本身就是民间力量找寻出路的表现,政策上加以扶持不难办到——降低办学门槛,改善办学条件,下拨教育经费,对接慈善机构……避免大批农民工子弟纠结于随校搬迁或不搬、留城或回乡的矛盾之中,说到底,无非就是给他们一张安稳的课桌。

  让这些孩子有学上,其重要意义不必重复,关键是这事不可再耽误下去,有关方面有没有火烧眉毛的紧迫感至关重要。孩子接受教育的宝贵时光无法逆转,今天耽误了孩子们上学的好时光,当他们带着遗憾或问题出现在未来各行各业的岗位上,整个社会将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根据目前的初步估算,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弟达2000万人之多,80后新生代农民工近1亿人,已婚者仅占20%,未来几年,农民工子弟的数量还将攀升。因此,有关部门应以火烧眉毛的心情,从现在开始,调动多种手段,迅速解决现有问题,逐步向真正实现“同城待遇”过渡,一切都还为时未晚。

  农民工子弟和城里孩子的差距,说到底折射的还是农民工群体和城里人的差距。这种差距只有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前提下才有消失的可能。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必然进行,成都已经先行一步,确定将从2012年起统一城乡户籍。这可以解决成都农民工子弟在成都市入学难的问题。然而,众所周知,农民工的流动并非从农村进入当地城市那么简单,还有的是跨省跨地区的流动。要在全国范围内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任重道远。(程莉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