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教育新闻

复旦“黄山门”中的小是非与大忧虑

2010年12月21日 16:14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针对复旦大学“黄山门”尘埃难以落定,众说纷纭:或谓“误解”所致;或谓“伦理难题”使然;或谓“公关失败”之缘故;或谓复旦“树大招风”是根源。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未免有些见“小”。

  此事件发展至目前,最受关注的已不单单是被救学生的表现以及校方的姿态。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无论是鲁莽探险,还是对待牺牲者的失措,甚至事后忙着设计危机公关乃至考虑“社团夺权”,这些都不过小是小非。相比之下,这些细节所昭示出的“准精英群体”的价值观状态,诱发出了人们或清晰或模糊的社会忧虑感,才是复旦“黄山门”迟迟关不上的真正原因。

  所谓“精英”,当下不再是一个褒义词,因为有很多功成名就的精英成为普罗大众的利益对立面。如此背景下,很多人把目光投向青年人,特别是那些接受良好教育的青年也即“准精英群体”,认为天真未凿的书生意气是社会正义的希望。然而,复旦“黄山门”却让人们失望地发现,“准精英群体”中却有很多人已经失却天真朴素,过度的利己主义已经主宰了他们的行为。

  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什么?是道德影响力的成长和完善,而这需要每个人都要有适当的利他精神。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往往是青年人热情和正义感:青年人的热情成就创造力,而正义感促进公正的实现。对社会风气最能直接危害的因素是什么?是精英群体的堕落。就此三方面,复旦“黄山门”事件都给出了些许参照,但很遗憾的负面成分居多且比较严重。

  事实上,这种失望和恐惧感在很多方面早已不再模糊,早已成为现实的存在,也已经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复旦“黄山门”之所以倍受关注,便因为其再度强化、放大了这种心态。可以说,人们并不是非要和18名复旦获救学生过不去,而是出于对一种可能流行起来的劣质价值观的警惕。其中的种种关注和批评,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及未来的一种深切忧虑。(郭之纯 教育工作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