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3日电 教育部网站今日刊登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中的文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文章强调,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中,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总要求。
文章称,“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千真万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在六大保障措施中首要提出的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影响深远。
为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突出了制度建设.仅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
1.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2.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3.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
5.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6.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制定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推行校长职级制。
其基本目的就是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方法,形成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办学与教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不拘一格育人才。
文章提出,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中,要牢牢把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总要求。道理很简单:一、教师培养培训是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人才服务的;二、教师培养和培训是教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自然要遵循人才成长,人才培养的总规律。偏离了这一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教师的成长同样存在着助推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危险。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不摆脱旧教育的轨道,教师队伍建设不遵循人才培养体制改制的大方向,我国的教育就难以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文章强调,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育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特质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视个性差异为巨大的潜在资源,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人人不同,人人都成长,人人都成才。应当成为每位教师的价值追求,事业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的完善的全过程中,“好教师”、“好教育”的内涵自然应是上述人才观,质量观的践行与体现,这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内驱力,文化生命力。这种教师发展的文化自觉既要在制度建设、制度完善的全过程中,更要在教师建设改革试点的探索中生根结果。期盼着教师发展之花在祖国教育百花园中,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中竞相绽放。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