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杭州市第二届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研讨会现场,记者听到了一个个“民二代”求学的感人故事。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目前杭州以“低门槛、双通道、一站式、上好学”为特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新模式,在破解教育公平上走在全国前列。杭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在杭州城区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子女达到8.5万人,首次突破城区中小学生总数的40%,而其中,他们80%就读于公办学校,享受着与杭州本地学生“学杂费全免”的同城待遇。
而从杭州全市来看,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子女有19万多人,而从2003年至今,杭州每年以新增2万人的速度连续扩容。
杭州不仅做到低门槛接收进城务工子女入学,还花大力气提升教育品质,努力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能上学,还能上好学。以下是记者从研讨会上听到的几个教育小故事。
QQ家访,实时实用
杭州莫干山路小学的郑爱华老师摸索出了一套针对民工子女的家访艺术。她发现,与杭州本地学生家庭相比,外来民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赚钱身上,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感变化,有时孩子回家也很少有机会与家长说话,更别提家长主动与老师接触了。偶然机会她拿到几位“问题”学生家长的QQ号,随即每周总有几天能在网上和这些家长对上话,她称之为QQ家访。
杭州青蓝小学的陈益庭老师,最近将她与一个民工子弟学生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写成了一篇论文。有位叫金涛(化名)的男孩曾经一度让从教20多年的陈老师感觉束手无策。男孩父母离异,母亲出国打工,父亲在杭州打工,他来杭读书后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始终是最后一名,还经常扰乱上课秩序。但陈老师从一次周记里,找到与孩子“对话”的机会,坚持以老师的爱和宽容与他对话。两年后,孩子随母亲去意大利读书了,他每个月都要给陈老师打个电话,发送邮件“汇报”他的成长。他给陈老师的贺卡里曾写过这样一段话:“陈老师,小学两年给您添了不少麻烦,现在无论如何要道个歉,为我以前所做的一切傻事。但请您记住,无论我将来身处何方,我都不会忘记你这位——妈妈。”
同桌编排,捆绑进步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的刘菲老师就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的座位编排有一番精心研究,她发现,要充分研究每位孩子的个性特点,打破传统按个子大小排位的格局,努力达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课堂氛围。比如,她刚开始会把特优生和优等生编在一起,优等生与中等生编在一起,中等生与下等生编在一起,隔段时间看学生同桌差距不大,就适时把座位流动一下。比如要把勤奋踏实的学生与学习吃不了苦的学生编为同桌,有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从而对邻座的同学起积极的影响作用,力求把握最佳的师生距离。而对于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刘老师认为不能设特殊座位来重点罚,也不能把他们集中编排在某一角落,最好要“错位”,一个月后适时进行流动。
杭州西湖府苑小学的郑丽华老师也很注意对民工子女课堂座位的编排。她讲到有个男孩小吴课堂上爱做小动作,老是管不住自己,她就安排了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同学做他的同桌。这位女生学习非常自觉,有上进心。老师就给他们“捆绑”,如果两人上课时都发言了,而且被老师表扬,女同学可得到一颗星,而小吴可得到两颗星;如果两人都被批评了,都要扣星;当小吴取得进步时,他得进步奖,而女同桌能得勤学帮助奖,这样两人积极性都很高。
杭州求知小学的杨黎璟所任教的班级,32名学生,22人是民工子女。她编排出了学生互助小组,每4人一组,共同一本习作本,从每周一到周四,每人轮到一天在互助习作本上进行创作,这种“捆绑”式互助学习,以强带弱,能激发孩子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成为生活有心人。
怕有狐臭,不敢参赛
杭州转塘小学的周文央老师就注意到,有位女生来自贵州,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母亲早逝,家境不好,她身上还有狐臭。
有次班里推荐4位同学去其他班参加知识竞赛,很多同学想参加,因名额有限,最后通过同学推荐,有5名同学榜上有名,其中第四、五名同学票数相同,在最后两人自我推荐过程中,另一个同学表明了自己参赛决心,轮到这位女孩,她却只说对方优点。老师以为她谦让,还表扬了她,可事后通过了解,却发现她其实是非常想去参加这次竞赛的,只是怕别人受不了她身上难闻的气味才故意这样推辞的,这让老师深感自己失职。明明是自卑,却被老师当成了谦虚,周老师由此感叹,现在孩子的心太敏感,班主任在平时工作要细致冷静,对意外情况要多引导,否则就会出现教育“败笔”。(记者 王慧华)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