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男生做不了引体向上:别让升学率"绑架"学校体育

2011年01月04日 09:5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考三大球之一的排球。本组图片均为陈飞 摄
中考三大球的篮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亚运会结束一个多月了,人们还依稀记得中国斩获199金的狂喜。中国在世界大赛上频频披金挂银的同时,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需要引起警醒,学生身体素质已经连续十年下降。

  而有关学校体育的一项名为“阳光体育”的措施,已经在全国校园内实行四年。当然,奢求学生体质在短短四年内突飞猛进,这不是一个现实的诉求。但至少,四年的时间,足够我们作一个阶段性的观察:在校园里,体育到底该起何作用?在学业繁重、压力巨大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又应该有何地位?

  更能跑了,但还不够

  “这几年长沙市学校《国家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的合格率都在98%左右,”市教育局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周立德告诉记者。

  《国家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主要考核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会根据年级的不同测试不同的项目,“不过因为合格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单从合格率来看不能说学校体育开展得很好了,就拿优秀率来说,这几年就只在25%左右。”周立德说。

  相比于每年都要进行的国家学生健康体质监测,五年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更具有代表性,去年10月份进行的调研是历史上第六次。而据周立德介绍,这个调研要考核的项目更多,结果将在今年3、4月份出炉,“现在还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调研中孩子们的速度和身高比以前要好一点,但力量方面不行,近视和肥胖还是变多了。”

  “阳光体育”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项措施,就是冬季长跑。进入冬跑,各中小学的校园内,学生们排着队、穿着校服,喊着口号,一圈又一圈地跑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一位中学体育老师向记者介绍,“从测试的数据来看,学生们的耐力和心肺功能都有所提高”。

  但这当然不是全部,或者,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现在有些孩子锻炼得太少,身体素质根本不行,在学生体质监测中,很多男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最多的也只能做三个,大部分女生连一个仰卧起坐都做不了。”长沙市体育局群体处的负责人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很担心。

  而据另外一份调查显示,近10年间,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青少年近视率从20%上升到31%。

  学校体育,难度在哪里?

  体育局的相关负责人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相熟的家长找过来,想问问有没有办法“帮助”成绩并不突出的孩子“提高”体育成绩,达到在中考或高考中加分的要求。“这种情况,我一般就说,其实很简单,你先找一项适合自己孩子的运动项目,然后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让他去练,我保证他能够达标!”体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有的家长真的去做了,每天半个小时,结果考试真的达标了。回头千恩万谢,认为我教了一个好办法。”这位工作人员面带微笑地表示,“但有的家长不听,说这半个小时,得记多少单词?做多少题?哪有时间去锻炼啊。”

  现实的逻辑让人感觉很无奈。这样的理解当然并不只是家长。

  周立德对此很不乐观:“上面下达了很多文件,‘阳光体育’,每年开展的活动也挺多,可是高三、初三那些要升学的学生就参加不了,所有的考量依据都是升学率。”

  从事体育教学23年的长沙市一中吴军老师也说:“只要高考指挥棒这个东西还在,家长的压力还在,学校体育就不太真正能做到阳光。”

  在前不久进行的湖南省高中足球联赛中,记者发现,参加比赛的男子队伍只有5支,女子队伍仅4支。

  逻辑其实很简单:假设一个高中能培养出一支能拿全省冠军的足球队,整支队伍基本就可以集体保送至少是省内的重点大学。那么,既然只有一支队伍能得到这样的好处,那就只有几支有希望的队伍会参加这样的联赛。5支队伍去角逐一个冠军,显然比100支队伍去抢要更符合功利的逻辑。

  不单足球,在长沙,不乏体育传统强校。如果细究,你会发现:甲校是足球为强项、乙校是排球、丙校是体操、丁校是田径……如同每个学校的强项运动员,更多地集中在少数有天赋的学生一样,项目也更多地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学校当中。“你足球强,那我就搞篮球,不跟你去拼足球。”长沙市体育局的负责人这样概括当前这种学校体育的开办思路。

  雨花区业余体校校长刘世平则说:“体育有别的学科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体育人间》节目里面说过,体育是培养一个国家最优秀公民的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人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极大地提高,还有知识、技能、技术、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显然不单是一个“体”字,还需要一个“育”字。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