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商报》报道,近日,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表示,讲《三字经》、《弟子规》最大的难处是,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
其实,山东省教育厅与钱文忠对待国学经典的态度并不一样。前者认为这些经典中混杂着糟粕,实在不能因为精华的存在而一股脑吸收;后者则认为,这些经典中的内容其实有些脱离现实显得理想化,如果真的做到了,在现实中可能反而吃不开、碰钉子。因此,并不能拿钱文忠的观点来论证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当然也不能拿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来说明钱文忠的观点。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近来媒体已经讨论颇多,而对钱文忠的说法,却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其实,钱文忠所说的并不是新鲜观点,学者吴思在其《潜规则》一书中就说,中国的文人通常要经过两次教育:一次是圣贤书上所说的礼义廉耻;一次是现实社会所教授的生存法则。结果,很多人就在这两重相距甚远的教育中产生了人格分裂。如果有些人就是“一根筋”,只按照圣贤所说处事,就可能“吃亏”。
对这种吃亏,有人将原因归结为圣贤骗人。但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此,即使是一个再世俗的社会也需要道德底线和价值标杆,难道整个社会流行厚黑学,人们就能够生活得幸福?因此,即使国学经典有一些内容看似是与现实脱节的,但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国学教诲的过时和错误,而在于潜规则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变异。
真正的文化应该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以孔子教诲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例,如果人们只是嘴上说说诚信,生活中却把诚信放两旁、“利”字摆中间,诚信又怎会成为公众的一种普遍品质?这与经典本身无关。
因此,要想避免国学经典误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读,而是如何净化社会环境,让国学经典中的优秀内容从文本走进现实,成为人们真正的行动指南。当然,光是强调国学经典的价值是不够的,还应该让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运行得更加清晰,让人们感受到,圣贤的说法也并不是远离世俗的幻想之词。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