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性化”人群更优秀?专家:需区别对待(2)

2011年01月06日 11:3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

  中性化是否更优秀,需区别对待

  广州曼达拉心理咨询中心武文老师谈道:如果是因为性别错位导致的中性化,那就不存在创造力和竞争力是否比没有中性化的孩子更有优势,这是他(她)很自然的一种性别的错位选择,与创造力竞争力没有什么关系。但假如是出于标新立异或者喜欢中性化,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比较自我,有自己的主张,不愿意屈从传统的陈旧观念和大众看法,的确相比一般的孩子更具有创造性潜质。

  原因很简单,每个孩子的天性中都同时潜藏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和能力,但是传统的性别认同,让孩子们压抑了作为异性特质的那一部分的潜质。选择中性化的孩子一般都敢于突破这个性别认同的传统,敢于坚持自我的风格和特色。

  武文指出:假如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具有竞争力,而刻意培养孩子中性化的方法则不可取。孩子的中性化只是一种追求个性化的表现,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通过此方式来表现自我竞争力。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特质,注意发现孩子表达个性的独特性和方式,并鼓励和帮助孩子选择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发展个性。孩子只要找到了发挥潜质和个性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创造力。

  评中评

  中性化是一种生存智慧

  ——柯倩婷

  三分刚强、七分柔韧加上十分细致,一定比只得三分刚强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何需心理学家来给答案。在现代职场,柔弱、粗心、没有责任感,对于男女都是弱点,直接被淘汰掉,才进入决赛,比拼能力和创造力。令人惊讶的是,不少教育专家给中性化把脉,开的药方是侧重培养男生坚强勇敢,女生温柔细腻。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好的品质不分性别。对女性来说,多点坚强勇敢不无小补;对男性来说,温柔细腻有助事业,在爱情上也有优势。拼尽IQ和EQ,得了十分的人生;睿智地向另一性学习,会有十二分,是为超越。英国作家伍尔芙有句名言,纯男性的脑子和纯女性的脑子都不能创作,像莎士比亚那样伟大的脑子,是半雄半雌的。这一洞察适用于历史上无数伟人。

  家长担忧儿子爱照镜子,女儿好舞枪弄棒,只是表面。真正忧心的,是子女偏离了传统规范,徒添白眼和挫折。要是社会能接纳和肯定,生女如邓亚萍,生子如韩寒,当何幸!不合传统又何妨。说到底,掌声和成功也不重要,子女人品好,开心做自己,父母何忧之有?

  做自己,循着爱好和气质来打扮,不会导致性别认同的偏差。性别认同,从悦纳自我的独特性开始。男女的气质如光谱,强弱不一,硬要分开塞进两个框框,修剪齐整,才是违背人性。中性化和气质多元化是人类回归自然的表现,是人类自如地表达自我、完善自我的标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法则是多姿多彩,以参差为美。孔子说:“文质彬彬,是为君子”,温柔与刚强、文雅与旷达相结合才能铸造理想人格。

  程蝶衣的“衣”

  ——李二

  性别的取向,是由脑部决定的,著名的潘氏脑图,给我们做了刻画,在大脑的中央沟回,分别是运动中枢和感知中枢,感知中枢里,分管食色性,性的倾向,在童年时代的神经元网络成长过程中,随着外界的刺激,给予记忆,并成长,发展成心智结构的稳定部分。以前一户家庭一般生多个子女,家里男孩女孩都有,他们互相成为参照的对象以确立自己的性别。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里,这种最普通的学习观察空间没有了,小孩子的样本,大部分来自于父母。通常的共识是女孩像爸,男孩像妈,在独生家庭里,长久下来,男孩有可能掺杂了母亲的性别特征,女孩子掺杂了父亲的特征。家庭生活模式的收缩或许造成现在儿童的中性风。

  有人推导出:兼具男女性格特点更具竞争力创造力,看起来有道理,实乃大谬。创造力的产生,主要还是个人意识的“自我觉醒”,增强自己的生命强度,心智中想象力的最佳训练,才是决胜创造力的原因,中性化看到的是,个人的性格素质似乎比别人多,所以就应该比别人更具有优势,这个是一种简单的归因,实在是不足为取。

  中性风,是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父母是第一责任人,让孩子性别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属性,用男性的性象塑造男孩,用女性的性象塑造女孩。如果小孩先天留有异性的特征,父母应该在儿童期的早期纠正,迟了,脑神经元网络已经发达成型,孩子的性特征固化了,就很难纠正了。

  《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进了戏班,男儿身强曲成胭脂胚,他的骨子里,也就化不开女人的那份柔美了,那件美丽的水袖袍,才因此永远穿在了他的身上。 撰文: 本报记者 李亚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