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京几所已被审批的打工子弟校:操场就是100平方米的空地;1200多名学生的学校,仅有2名音体美教师;本就不多的时间也让给文化课——
设备缺乏阻碍教学
音乐、体育、美术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京市几所已被教育部门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发现由于场地和教学器材限制、师资紧缺和教学目标偏差等原因,音体美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同学们,下课。”老师的话音刚落,行知实验学校五年级(1)班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教室前仅100平方米的空地立刻被许多学生“填满”。
行知实验学校位于北京海淀区四季青镇双槐树村,目前有1200多名学生。所谓的操场,就是每个教室前的一片空地,因为场地有限,学校只能安排四、五、六年级学生做课间操,但学生做伸展运动还会互相碰到。而低年级的学生在校一整天则很少有活动、锻炼的机会。
“操场太小,学生连跳绳的地方都没有。”教师董丹丹说,“他们稍微一跑一跳就会撞到其他学生,我们得时刻提醒他们。”
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唯一能充分放松的时间就是体育课,但又因为体育设备不足,学生只能跟教师学习体操、跑步、自由活动,没有更多系统的技能训练。
“上了一天文化课,学生上体育课就是玩。”新源小学教师董建华觉得音体美课程就是“放松课”,以玩为主。新源小学地处北京北五环外东小口镇单村,也主要招收在单村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学辅助设备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音体美课程的质量,音乐课普遍是通过反复播放录音磁带教学生唱歌,条件较好的学校也仅仅是用电子琴伴奏。
“今年社会人士捐了两张乒乓球台子,学生可以在课间玩会儿。”董建华说。
师资不足“哄”学生
在打工子弟学校,几乎每名教师从早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不上课就要看班。“我们有一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但因为老师太少,就安排她教四年级数学了。”智泉学校校长秦继杰说,“她还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平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开美术课。”
智泉学校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三旗几个大型废品收购站中间,从学前班到初三共10个年级600多名学生,教师还不到20名。而行知实验学校共有1200多名学生,只有36名教师,其中仅2名音体美教师。
智泉学校的美术教师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已经66岁了。他说:“我没有专门学过美术,但教小学生简笔画还可以。”而新源小学的音乐教师也已经58岁了,平时喜爱唱歌,退休后就来发挥余热,但也只能教学生唱歌,从来不讲乐理知识。
在打工子弟学校,一般都是语数外教师代上音体美课程。非体育专业教师代上体育课,也只能是让学生跑完两圈就自由活动,虽然这种方式受到学生欢迎,但是离常规的体育教学目标相差甚远。董丹丹就是如此,除了负责二年级和五年级6个班的英语课,还教二年级的音体美,“我很不专业,教低年级学生跑跑步、唱几首歌、画几幅简笔画还行,要是教高年级学生,就‘哄’不了了”。
目前行知实验学校高年级的音体美课由2名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比较系统。但董丹丹说,“不能保证他们下个学期还在,因为每学期结束,都会有教师离开”。“打工子弟学校的工资偏低,老师如果要走,我们也不能强留。”作为校长,秦继杰对此表示理解。
“我们这些教师每月工资1000元出头,还没有保险。有音乐、美术特长的教师,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董建华说。
给语数外“让路”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上有信心。”智泉学校教师韩非说,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用知识改变命运。
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学生上完初中甚至小学结束,就得离开父母回老家继续上学。“如果文化课成绩优秀,他们就有可能被北京的中学录取。”韩非说。虽然智泉学校每年因成绩优异而留在北京上中学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但教师和学生都为此而努力着。
智泉学校很少为高年级学生安排音体美课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文化课。
种种原因导致打工子弟学校的音体美课程被压缩、被忽视,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综合素质的欠缺。“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比不上公办学校的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很欠缺。”董建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能适当提高老师的工资,或设置某些奖励,应该会留住条件好的老师,教学质量也会大有改观。”
“希望社会能更多关注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因为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源学校校长徐树国说,“希望教育部门能组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参加系统专业的培训,因为招聘音体美专业教师的难度太大。”
秦继杰说:“这几年,市教委在音体美方面提供了一些体育器材,但硬件设施是次要的,关键是师资的投入和支持。希望相关部门能为教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毕竟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见习记者 张东)
【短评】
给城乡孩子一个公平起点
设备缺乏、师资不足、“主课”占道……当前,在很多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音体美教育形同虚设、课程严重缩水,“流动小花朵”的脸上失去了灿烂的笑容,课间听不到悦耳的笑声,校园见不到奔跑的身影,这种情形着实让人揪心。
音体美教育不仅起着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提升素质的作用,更是促进城乡孩子融合、确保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环节。当无论是公办校还是打工子弟学校都能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当流动儿童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背着画板、弹着古筝、聊着刘翔时,城乡孩子间的“鸿沟”将会越来越小。
我们经常看到,同样是音体美教育,在一些城市学校和公办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全面提升。而在一些农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音体美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经费、人员、课时均难以得到保障。究其原因,主要是态度问题。各级政府应反省,是否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担起了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是否做到了均衡配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反思,是否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相信,只要形成了让流动儿童“上好学”的共识和合力,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音体美教育将不再难。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