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失衡 专家:警惕轻基础重应用

2011年01月17日 13:1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昨天落下帷幕,考生人数大涨至151.2万,比上年增长11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而在几天前举行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1年中第七次出现空缺。

  这两个信息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分析研究生连年扩招的具体数据,或许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科类结构失衡的现象严重,自然科学“重应用轻基础”,人文社会学科“重经管轻人文”。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深思:基础学科的创新才是长远大计,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如果也过分关注应用,最终会导致核心创新能力的匮乏。

  盲目扩大博士生教育

  “1998年,我国在校研究生198885人;2008年,增加到1230945人,增长了5.2倍。”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苌庆辉博士最近刚刚主持完成有关社会转型与教育结构优化的课题,他给记者提供了最新的一组数据:1999年之前,研究生教育的增长速度都较为缓慢,1998年在校生数比1997年增长了4.94%。从1999年开始,研究生教育迅速扩张,1999年增长18.12%,2000年增长29.87%,2001年增长最快为30.90%,之后几年增长速度都在25%以上,2006年增长速度迅速放缓,增长7.94%,之后增长速度保持平稳,2007年为8.27%,2008年为7.63%。

  如此增速之下,不同的学科门类彼此消长,自然科学类所占比例在减少,人文社科类所占比例在增加,但科类结构失衡的情况依然严重。苌庆辉说:1998年时,自然科学类所占比例为71.27%,其中理学、工学和医学占67.5%;到2008年,其比例为62.69%,其中理学、工学、医学三者的比例占到59.18%。人文社科类1998年时所占比例为28.73%,以经济学为主,其比例占11.83%;2008年时,人文社科类占37.31%,以管理学为主,其比例占11.42%。“在大规模扩招的过程中,较少受经费等现实条件制约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比例明显增加,受实验设施等条件制约的自然科学类所占比例明显减少。”

  作为研究生培养中较高层次的博士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约占研究生的5%,90年代以后,博士生规模扩张加速,超过硕士生扩招速度,硕士生平均年增长16%,博士生平均年增长20%。“这种扩招相当程度上是非学术性因素造成的,一些学校为了上层次、上等级,随意扩大博士点和招生规模,也有的学校为了比实力,盲目扩大博士生教育。”苌庆辉说。

  基础学科面临式微尴尬

  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基础学科式微的尴尬。“重应用轻基础”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类的最主要特征。自然科学中基础科学所占的比例较小,理学、医学和农学三个学科所占的比例都远远小于工学所占比例。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上个世纪末,美国理科博士研究生占博士生总数约1/4,英国纯科学类研究生比例超过1/4,德国1998年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博士研究生比例为31%。

  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则是“重经管轻人文”。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受到重视,而哲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逐渐萎缩。哲学学科占比从1998年的1.23%下降为1.19%,历史学从1.71%下降为1.30%,都呈现了负增长。苌庆辉认为,对学科结构的功利主义认识,是导致失衡的思想根源,毕业以后好找工作的,考生报考热情高,就扩招;而历史、哲学等很难和产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就缩减。急剧变迁的社会,对人性与历史进行理性反思的客观需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学科规划应更科学

  苌庆辉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基础学科的创新才是长远大计,重大的产业革命往往与基础学科联系在一起。过分关注应用,最终会导致核心创新能力的匮乏。

  专家普遍预计,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总量不会有大的调整,但在招生结构上将有所改变,专业硕士的招生比例将较上一年进一步提高,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则会继续减少。据悉,各招生单位除将2011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外,还将2010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数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专业学位。这种改变又一次表现出“重应用”的倾向。

  有学者指出,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例,是基于什么考虑和调研做出的,是否应该全国统一按照这个比例,仍值得商榷。

  苌庆辉认为,提高硕士生的应用职业能力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对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学科结构调整中的过度功利主义色彩。

  本报记者 李雪林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