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萍,青海省湟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特岗教师”。两年前,这个广东姑娘从四季如春的深圳来到了干燥缺氧的青海高原上,她能歌、能舞、会说、会写,孩子们把她当成“知心姐姐”;她的课堂总是新、奇、特,充分展示出校外活动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原孩子加入到校外活动中来。
今年26岁的李红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姑娘,而今,她却已是青海省湟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小有名气的“特岗教师”。
李红萍从小就参加少年文化宫的活动,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天津工业大学读书时,李红萍用4年时间完成了网络信息和英语两个专业的学习。尽管学习任务重,她在课余时间仍坚持学习舞蹈和绘画,努力让自己成为全才。大学毕业,李红萍顺利成为深圳一所私立小学的教师。
2008年,李红萍听说青海省招聘“特岗教师”,湟源县开设的第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急缺教师,就瞒着家人报了名。“我能歌、能舞、会说、会写。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西部县城,我更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李红萍对成为青海“特岗教师”充满信心,而优秀的她,最终顺利地来到了湟源县。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接合部,海拔2800米以上,高原缺氧、太阳辐射强、温差大,大部分时间寒冷而又干燥,年平均气温只有3摄氏度。
因为怕母亲担心,她就有选择地汇报生活和工作情况。两年来,母亲从电话中听到的,只是她爽朗的笑声,和学生的成长与变化。
其实,李红萍刚到湟源就大病一场。因不适应高原缺氧和干燥的气候,李红萍平时轻微的感冒,也要持续一个多月才能康复,有时甚至引起肺部不适。
一说起孩子们,李红萍的脸上迅速露出灿烂的笑容,“这里的信息很封闭,孩子们不知道湟源县以外是什么样子。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火车和飞机,对大城市的想象却特别丰富。”
建于2008年的湟源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始时师资严重不足,总共才有3名教师。作为中心唯一一名“特岗教师”,李红萍负责少儿英语、儿童绘画和拉丁舞三门课程。与此同时,当地人对校外活动的认识不多,认为没有必要。
于是两年多来,李红萍一直非常耐心地进行家访,也用教学成果展示校外活动的魅力。
李红萍的课堂总是新、奇、特。舞蹈课上,她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彩纸上画出舞蹈动作,用胶带塑封,便于反复使用;英语课上,她借用舞蹈,模仿书中的情景进行教学;绘画课上,画一只卡通老虎,她就会教学生相关的英语单词、老虎习性等。这些方法不仅来源于思考和创新,更源自先进的教育理念。
如今,年轻漂亮的李红萍已是学生的“知心姐姐”,经常有学生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但学生们的心里不踏实,总担心李老师会因受不了高原气候而离开湟源县。家长见到李红萍也都说:“李老师,你可千万不能走啊!孩子们舍不得你!”
的确,高原气候对李红萍来说,仍是工作生活上的“拦路虎”。在一次舞蹈课上,李红萍突然感觉心慌、恶心。她避开学生,走到教室外面,忍不住流出了眼泪。
两年来,李红萍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给了学生。算上过年和节假日,李红萍两年来总共回家4次,每次返回湟源,都有惊喜和感动。
“李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李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喜欢你。”“李老师,虽然您的家不在这里,但我希望您不要走。”办公桌上的一张张小纸条,歪歪斜斜的文字组成思念和问候,让李红萍的心里暖暖的,越发舍不得离开。
在李红萍和中心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湟源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有600多名学生,教师也增加到21名。“在这里,校外活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李红萍胸有成竹地说。
问及对将来的打算,李红萍说:“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基础薄弱,渴望知识。我既然选择到湟源来,就要真心诚意地为青海孩子做事、为西部孩子做事,为当地的人才与教育出谋划策。”(见习记者 张东)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