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贫困大学生因琐事重伤同学 分析称缺乏心理疏导(2)

2011年01月24日 16:07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分析:缺乏心理疏导救助

  首都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司法社工马宇飞负责对韩云的司法社会调查。马老师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韩云的家庭关系紧张、经济拮据,造成他内心过分压抑,对他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韩云看待问题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行为不当。

  马宇飞认为,韩云案发前用电脑看电影,说明他也想融入周围人的生活,尤其是在大学的环境里,他希望和其他人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但在大学内因缺乏解决冲突的途径,韩云并不太愿意与外界交流,加之家庭关系的不和睦,使得他的这些负面情绪未能得到疏导和排解,使得韩云和宿舍同学慢慢产生了隔阂和抗拒,这进一步恶化了他的人际关系状况。

  “通过这个案件,我觉得应该引起全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海淀检察院检察官莫非告诉记者,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办理的类似韩云伤害案的案件不在少数,很多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伤害了别人,或者自我伤害,比如说自杀的都有,如何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悉,2010年,海淀检察院统计的成年学生犯罪案件共有65件、89人,其中与斗殴有关的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约有41件,占所有案件的63%。

  莫非告诉记者,她在办理大学生案件的过程中发现,由贫困学生引发的案件确实是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她自己的感觉就是,他们可能是因为生活不如其他的学生,所以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他,在面对矛盾的时候,他们又不甘示弱,所以矛盾冲突就要多一些,严重的就演变成了犯罪。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立是他自己假想出来的,并不存在。

  “我觉得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首先就是要正视家庭贫困的现状,第二,就是要培养自信心,自己相信自己,别人才有可能相信你。第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感恩,别人的一点点关心的帮助,要用你的行动去回应,也要学会关心别人。”莫非说。

  建议:高校应设专职社工

  韩云接到判决后感到很意外,他以为会被判七八年,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悔意。 但被害人刘波始终没有原谅韩云,强烈要求从重处罚。由于韩云的家庭无力赔偿,刘波获得的3万元医疗费基本都是学校垫付的。

  案发前,刘波得知今后可能会面对终身面瘫,心理压力巨大,对未来极度担心,检察院也给他请了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刘波开始努力地接受自己受伤的事实,并尝试着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未来。

  记者了解到,根据有关部门对首都高校贫困生的调查显示,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但目前高校缺乏这种心理救助的介入机制,马宇飞认为应该引入驻校社工机制,在国外每个学校都有驻校社工,帮助协调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在国内还没有这种制度。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认为,云南“马加爵案件”、上海“朱海洋事件”、吉林“郭力维事件”等,都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而发生的惨剧。一些委员还建议,力争实现每千名大中学生中配备一名专职专业心理教师,每周至少上一次心理安康课。(王蔷)

  记者手记

  做记者多年,先后做过热线、法治新闻;很多时候看着一些无处诉苦的被采访者,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但也正如鲁迅所说,唯有时不时地呐喊几声才能聊以慰藉。

  这个案子采访完自己也有些困惑,因为文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庞杂,包括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体制等等。近年来,大学生、研究生等自杀或杀人、伤害的悲剧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马加爵案件发生后,他所在大学的一位学生就指出,上大学不到两年,就有近十名校友离开,这其中包括自杀者、被害者,也包括伏法的凶手。这位学生因此感慨,大学不仅是教授专业知识的地方,还要培养学生正常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人首先要“成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

  然而6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位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之间小矛盾引发大冲突,显现如今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矛盾化解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而让记者惋惜的是,韩云是一个穷二代,出事后在赔偿方面支付不起被害人高昂的医疗费和赔偿要求。而另一个案件中同样将同学扎成重伤的大学生,赔偿被害人数十万元,已经取得被害人谅解,可能面临缓刑的从轻处罚。贫穷,可能让人奋发,也可能让人堕落,它是把双刃剑。(王蔷)

  不敢不输液?

  “吊瓶大国”,最近,我们又多了这么一个新称谓。2009年,全国人均输液8瓶的数字令人震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输液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泛滥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和其他医改措施来改善。

  我们为什么爱输液?虽然每一次把针头扎进血管的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从人们形形色色的答案中,新闻观点读出了一个“怕”字:我们不敢不输液。

  上午十点半,首都儿研所的输液室里已经座无虚席,没位子的小病号们不得不转战到了候诊室,有的家长还带来了自制的简易挂钩。喜羊羊玩偶、小汽车模型……为了让小家伙老老实实输完液,不少家长带来了玩具。从望京赶来的刘女士正抱着两岁的小宝宝往外走,孩子爸爸举着吊瓶暂时充当人肉支架,因为怕孩子们挤在一起交叉感染,刘女士决定带宝宝到自家的车里输液,这已经是一个月里第二次来输液了。

  大人生病可以扛,哪个家长敢让孩子扛?

  乖乖妈(女儿两岁半,支气管炎反复发作,去年8月输液一次,12月输液一次,最近因为高烧不退又输上了):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我也知道,谁愿意看着孩子挨扎啊?但是孩子一病,我就慌神儿了,看着她咳得那么厉害,睡也睡不好,当妈的只有一个想法:能让她少受一天罪就少受一天罪!乖乖第一次确诊是支气管炎的时候,我就特别害怕,害怕再往下走,我听过很多例子,支气管炎治着治着又变成肺炎了,所以就想着尽快看好,千万别拖,最快的只能是输液了。

  发烧也是,本来我不想带她去输液的,想着吃点药,多给她喝水,睡两天看看再说,结果扛了两天还是39度,我就绷不住了,第二天一早就打车带她去医院,医生看了一下就让输液了,我也没主意,总得先把烧退下来。有时候大夫会说,先吃几天药,还是不好的话再来输液;但是大夫敢试,哪个家长敢让自己孩子先烧几天“试试”啊?就像这次乖乖生病,我让她试了两天,结果还是烧,她奶奶还埋怨我不早带孩子去输液,让她受这份儿洋罪。

  我自己生病是不怕,发烧感冒基本都不吃药;但是孩子这么小,我们一家人都特别紧张她,绝对不敢让她也这么扛着。虽然书上说输液多了不好,但是输液确实是最快的法子,副作用总比一直生病小吧?

  经不起“吓唬”,只能选“最好”的治疗方式

  刘鹃(一年前带着孩子从澳洲回国,儿子现在三岁五个月,曾经一个月里输液三次,累计超过20天):

  我儿子每次生病家里都跟打仗似的。我妈的主张是小孩儿不能一病就打针吃药,输液更不行,必须要培养他自己的免疫力,而且每次都拿我举例子:她几乎从来不带我去医院,发烧就捂汗,拿一湿毛巾放头上,下点酸汤面给我吃……但是我婆婆就不同意。我婆婆换季的时候没毛病也喜欢去社区医院打打吊瓶,据她说这样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

  我心里其实是赞同我妈的,不愿意让儿子输液,一输就是头孢什么的,抗生素副作用大着呢!在澳洲的时候,也带儿子去看过病,医生给药都特别谨慎,更别说输液了,很少看到有小孩打吊瓶的;但是回国以后就不行了,经不起医生吓唬!

  那次我带儿子去看病,他就是咳嗽,有点低烧;大夫让验了血,什么都没说上来就一句:“这么严重了,你们怎么还不住院呢?”我跟医生商量,我们家离医院不远,我是全职主妇,可以每天都带儿子过来看,能不能先别住院?医生勉强同意,然后让输了十天的液,说我儿子现在吃药吸收不好,必须输液,我还哪敢再讨价还价啊?儿子输了一个礼拜之后差不多好了,我想就别再输了,去问大夫,大夫说:“最好坚持用药,你们自己考虑。”人家都说“最好”了,我还“自己考虑”什么啊?自己买盒药,药上还都写着要“遵医嘱”呢,毕竟我们什么都不懂。

  和不得已选择输液的家长们不同,许多年轻人也主动加入了输液大军,他们不是怕生病受罪,而是怕养病费时误事。“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民谚越来越没人放在心上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希望生病也能像遥控器一样,按一下就停。当面临输液还是吃药的选择时,国人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展露无余,为了能够勤劳地钉死在工作岗位上,即便知道频繁输液的副作用,却仍然勇敢地亮出了自己的血管。

  一天三顿饭都未必能按时吃,更别说按时吃药了,只能输液,快,省事儿

  徐先生(24岁,私企员工,上周发热咽痛,输液三次之后痊愈,未请病假):

  我上周二早上起来就感觉自己发烧了,但是公司还有事,就直接上班去了,一上午都昏昏沉沉,挨到下午我跟总监说了一下,提前两个小时下班,直奔医院就去输液了。估计我这样的医生也见得多了,看我要求输液,很爽快地就开了药。

  吃药太慢了,怎么也得一个星期,而且老犯困,又不能请假,还是直接输液快。(公司不允许请假吗?)允许,发热的话公司会劝你回家休息的,怕传染其他人嘛!但是年前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要赶在春节放假之前把事情都赶完,部门人又少,没人能顶。上大学那会儿,生了病就去校医院开个病假条,一个星期不去上课都没事儿,还能让同学帮忙打饭,那才是养病哪!现在工作了,是拼搏期,不可能那么享受了。别说我这样的小虾米了,就是我们总监,生完孩子都没怎么休产假就回来上班了,我这发点儿烧哪敢慢慢悠悠在家养着啊!电视剧里的成功人士,不都带病奋斗吗?人家连输液的工夫都没有。

  再说,我们一个星期至少加班三天,一天三顿饭都未必能按时吃,就更别说按时吃药了,只能输液,快,省事儿。

  带病坚持工作的形象一树立起来,

  我更不好意思休假养病了

  王旭(31岁,外企员工,去年一年输液8瓶,正好达到平均数):

  主动要求输液的人都是不愿意好几天休病假的。比如我们每年是有一定天数带薪病假,不过休满的人很少;不是说大家都身体健康,没灾没病不用休,而是……反正挺复杂的。

  我觉得这里边有个给别人的印象问题,你动不动就休病假,你的事情就得临时交给别人,出了问题算谁的?同事们难免会觉得你这人怎么这么娇气啊?上司就算不觉得你娇气,可能也会觉得你身体素质不够好,有些重要的项目可能就不敢交给你做。我两年前有一次请病假,经理犹豫了一会儿跟我说:“这段时间特别忙,能不能克服一下?要是实在撑不住就回家休息。”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我能不“克服”吗?年终的时候,为这事儿我还被表扬了,这带病坚持工作的形象一树立起来,更不好意思休假养病了。

  虽然感冒发烧对中国人来说不算什么大病,但是病的时候确实很难受,而且不管治不治都得一个星期才能好。我一般选择输液不是为了尽快治好,主要是为了缓解症状,能让我正常上班。

  [亲历]

  “被输液”的乡村

  受访人:

  丁永勋 (媒体评论员)

  最近,回河南老家给老人祝寿的丁永勋意外遭遇“被输液”。和记者讲起这次看病经历,“五瓶”这个数字让他唏嘘不已:

  “我比较信方舟子说的,一般感冒都能自愈,从来不吃药打针,孩子发烧39度以上才吃药。没想到这次回去正好赶上病毒大流行,喝了点酒,浑身打冷战,发烧到40度,只能听人家摆布,再说她(医生)也没有别的手段,背一堆输液瓶子就上门了,上来就是五瓶。

  现在农村输液特别普遍,吃药怕效果不好,打针也已经很少见了。大家一般都在城乡接合部的私人诊所看病,似乎一病就要输液,上门服务,扎上就走,根本不看着你。农民也以为输液效果好,好得快;甚至学生高考前没病也要输几瓶,说可以提前消炎防病,不影响高考。

  很多人有这种观念:输液可以清洁血管、排毒,一段时间就不会得病了。有人动不动就去输点消炎药,其实就是抗生素。

  我觉得主要还是医生引导的问题,输液挣钱多,还省事;当然,农民也不知道其中的危害,看了发改委发布的输液的危害,吓我一身冷汗,老家现在好多人生病主要就是靠输液治。”

  [批注]

  我们是在对打针的害怕的记忆中长大的;我们的孩子是除了奶瓶之外,还有对吊针的熟悉和回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个输液量超过百亿的大国。人人热衷输液,除了医院的利益驱动因素之外,更多的还有转型期竞争的压力和工作节奏的太快,没有一个单位能够耐心等待你慢慢调理自己的病情,所以只有依靠输液。

  ——马光远(著名财经评论员)

  [较真]

  输液的两个极端

  受访人:

  张琪(首儿所急救科主任医师)

  输液比过去频繁,这是事实。尤其是这两年,输液的病人越来越多,我们医院现在一天最高峰的时候能有一千多。

  不过,输液的多少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用时间和地域来评判,还要从人口的密度、人员的流动程度等方面来评判。大家会说我们小时候输液少,但那个时候人口密度没现在这么高,感染的机会就没这么多。同样,咱们国家也不能完全和国外相比,发达国家人口少、空气好,人们接触病原的机会少,可能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感染;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密度大、流动性高,有一个病人发生感染,就容易传播开。

  严重感染、病情重肯定是需要输液的,但确实也有一部分孩子不需要,比如感冒初期,输液就没多大用处。有一部分家长就特别急,来到这儿就是“给我们输液吧!”你不给他输,劝他先观察观察,他有时候还会跟你急。主动要求输液的家长,有的是认为一发烧就得输液;有的是孩子第二天要考试了,希望马上好;还有第二天就要上车回老家的,想输输液,让孩子的病情马上改善改善……实际上,输液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把病程缩短。

  这种要求输液的是一个极端,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家长不愿意带孩子来看病,在家里扛着,拖很长时间,结果耽误了,来到这儿以后就挺重的。

  另一方面,从医疗上说,输液便捷一点,医生有时候也会考虑快点为患者解除痛苦。当然,这个跟现在的医疗环境也有关系,比如医生可能会考虑,开始病人病情不严重,没让输液,后来严重了,会不会反过来追究医护的责任:“你干吗不给我输液,让我病又重了?”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