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北京大学公布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的210名学生名单。北大招生办负责人称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学生进入北大求学的机会。北大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称偏才标准很难准确界定。(1月24日《京华时报》)
北大校长推荐制的初衷是选“偏才”“怪才”,可是从先前推荐录用的情况看,并没有突出的“偏”,也没有突出的“怪”,面对公众的质疑,北大索性来个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推荐突出特点是“社会责任感强烈,热心公益事业”。
此种推荐标准似乎有点象评选先进,既然是评先进,那么戴上“官”帽的学生自然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今年,北京地区13所中学推荐了21名学生,公示名单显示,这些学生大多数为学生干部,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其综合素质比较好。高中阶段学生干部不乏有表现比较好,成绩突出者,但有一些学生并不是凭自己的学识能力,而是其父母的影响力,有些并非学习成绩拔尖,有的表现也不怎么好。
再说此种德,没有具体的标准,什么叫“社会责任感强烈”?学生本是以学为主,从年龄上看大多未成年,或者刚刚成年,他不可能过多的的参与社会活动,很难证明责任强烈;至于说“热心公益事业”更是很难界定,此种“德”标,怎么去衡量?怎么去认定,只能是从有此优势的学生干部中认定。
获得校长推荐者能享受加分30,这30分不是个小数,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即使高出1分,也能压倒不少人。这对一些在此上下分数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家长难免会暗中竞争,第一步先弄个学生干部干干,第二步在进入推荐的范围,高中学生干部在此尤其的吃香,谁能保证不出现暗箱操作和不正当交易?
衡量一个学生有德还是有才,不是看其是否带有什么官衔,并非当了学生干部样样精通,事事都好,也并非没当干部的就低人一等,北大的资源非常有限,其门要向真正有培养前途的学子敞开,而不应是对学生干部过于青睐。此种自主招生不仅显现不出特色,而且很容易带来“灰色”。 (钟学城)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