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儿童选秀节目
儿童选秀不仅在中国受到热捧,在全球各地也都欣欣向荣,如美国每年的儿童选美已经成为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产业,儿童选秀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消费现象、文化现象。聚焦目前各地红火上演的儿童选秀类节目,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种现象:
模仿秀。模仿秀以儿童模仿著名歌星、舞星、影星的表演为主,如演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玛丽莲·梦露的舞蹈等。儿童们虽不理解歌词、意境,却一板一眼、惟妙惟肖地模仿着明星的动作、眼神和语调。各种小抹胸、露背装、扮酷装穿在孩子们身上,尽显着可爱与媚俗、童稚与成熟所造成的落差感与滑稽感。有的小女孩甚至身穿比基尼、肩披薄纱巾,一边做着手势,一边不停地扭动着腰身,时而还抛出一个媚眼,浑然一副成熟的小女人模样。
才艺秀。才艺秀是对儿童琴棋书画等艺术能力的一次舞台检阅,幼儿通过参加不同级别的表演来展示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艺术特长,通过晋级、复赛、对垒等方式角逐出冠亚军。在台上,孩子一方面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才艺,一方面用训练有素的奉承讨好的话语,竭力动员台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给自己投上宝贵的一票,稚嫩的声音与成熟谄媚的话语格格不入;在台下,爸爸妈妈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竭尽全力帮自己的孩子拉票捧场以使其坐上冠军宝座。
语言秀。与模仿秀、才艺秀不同,语言秀看重的是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说才艺秀是一场儿童能力的大赛,语言秀则更像是一场童言无忌的联欢活动。在选秀活动中,更为强调的应是一个“悦”字,但很多的语言秀节目结果会演变成一场语言恶俗活动。如果孩子答错了问题,或说出一些出格的话,在场的主持人和评委不仅不及时纠正,还哄堂大笑,以孩子的出丑、失控来赚取收视率。
儿童成了成人的娱乐工具
诚然,参加各种选秀节目会对孩子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如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让对舞蹈、歌唱等有兴趣的孩子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同时,参与选秀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镜头感、舞台感和即兴表现力。然而,与这些积极影响相比,如果成人处理不当、动机不纯,选秀活动所导致的消极后果将是无法弥补的,商业化的运作甚至可能导致儿童童年的过早消逝。
仔细审察这些泛滥国内外的各类儿童选秀节目,很明显,其初衷并不是为了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给予儿童自我成长的舞台,而是收视率、利益牟取和造星神话“三驾马车”综合驱动下的一场成人利润的盛宴。在选秀活动中,孩子们在舞台上或活灵活现地跳舞,或古灵精怪地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他们天真、可爱、活泼的特性成为选秀节目的噱头,观众们以此为乐,媒体收视率节节攀升。有些节目为了吸引眼球,更是鼓励孩子说话大胆、举止老成。在利益驱动与集体共谋下,儿童稚嫩的小脸、明亮的眼睛、丰富的表情和稚趣的语言,经由电视编导包装,成了供成年人“观看”和“消费”的对象。由此,儿童渐成为成人的娱乐工具和观赏工具。
而且,选秀活动使儿童置身于一种不适合儿童的商业氛围中,极易滋生他们的攀比心理、浮躁心态,甚至认同商业活动的规则,梦想一夜成名。人是环境的产物,儿童经常生活在舞台上、聚光灯下,很容易形成一种迎合社会的习惯,以观众的口味和编导的需求作为自我定位的前提。童年是有其自身的独特发展逻辑的,舞台逻辑、利润逻辑的强行嵌入必然会使幼小儿童的发展逻辑中断、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人的心智品质与心智结构是与其生存的社会品质与社会结构相匹配的,当儿童生活在利益至上的商业氛围中时,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必然会或多或少地沾染上商业气息,从而使其过早地结束童年生活,提早形成成人化的思维方式。
值得深思的是,儿童选秀不仅仅是由电视编导、社会观众推波助澜而兴起的,最为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竟然成为消费童真、娱乐童年的急先锋。人们常说,儿童选秀台折射成人名利场!在多数选秀节目中,儿童的参与是由父母一手操办的。父母帮忙报名,处心积虑地设计语言、形象,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拉票等。家长为何如此积极?为何如此乐意消费孩子的童真?原因也许就是看中了秀场中藏着的商业潜力和名利神话。当草根明星、一夜成名的故事四处泛滥的时候,对名利的强烈欲望会使一些家长开始失去理性,变得焦虑和浮躁。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