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万余首届免费师范生临近毕业 部分政策限制引争议

2011年02月15日 04:5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年前,教育部在6所直属师范大学中重启免费师范教育,恢复了改革开放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政策。只是这次政策出台初衷更为具体:补充农村中小学师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2011年,首届共万余名免费师范生步入“毕业季”。经过了4年学习、培养,他们即将走向社会,走上教书育人的神圣岗位。这些年,他们过得好吗?如今工作好找吗?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继续推进与完善,有何看法和建议?

  为此,本版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他们的真实想法,多方面探讨政策带来的影响,以求推进免费师范生政策的逐步完善、落实与深入。

  ——编者  

  春节刚过,首届万余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就迎来毕业季、就业季。

  教育部强调,要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各省区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免费师范生就业。作为第一批吃“免费大餐”、原本以为工作无忧的师范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如何?面对部分政策限制,他们有怎样的复杂心情?

  近日,本报文化版与人民网推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应届免费师范生调查”,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6所部属师范大学应届免费师范生中进行抽样,截至2月13日,共收到20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1份。

  农村生源成“免费”主力

  63.5%受调查者来自农村

  89.2%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

  此次调查样本呈现两个特点:

  首先,农村生源占主体。调查显示,63.5%的受调查者进入大学前,主要居住在农村。61.7%的受调查者父亲为“农民/打工者”,这一数值在母亲身上更高,达到了71.3%。在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据了主体,88.6%的父亲和95.2%的母亲的学历为“高中及以下”。

  其次,家庭收入普遍偏低。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超过一半(52.8%)的家庭月收入不足2000元。正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不用学费,为家庭减负”成了受调查者报考免费师范生的首要动机(51.4%)。相较之下,“想成为一名老师”的选择比例不到三成(29.1%)。

  有学者表示,“免费”最有可能吸引的是那些家境贫寒、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却不一定能保证这些学生有志于教育事业。但事实上,在调查中,超过半数(60.8%)的受调查者还是“有”终身从教的理想,而20.5%的人选择“无”,18.7%的人“尚不清楚”。

  尽管86.2%的受调查者在报考时将免费师范生列为第一志愿,但他们当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却十分有限:“了解一点”的占57.2%,“不了解”的占12.8%,而“非常了解”的仅占2.8%。

  尽管免费师范生政策“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但就调查结果而言,在城市任教似乎更是他们的上上之选:在选择工作地点时,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工作地点。一份华东师范大学对本校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中也显示,38.0%的学生表示“不大愿意”回家乡农村任教, 44.1%觉得“还行,但多少也有些无奈”,17.9%的学生表示“比较愿意”。

  “香饽饽”还是“烫手山芋”

  57.5%受调查者认为就业难

  67.1%受调查者认为个人发展受限

  因为是首届免费师范生,许多政策和预期尚不明朗,让部分受调查者对于未来颇有些疑虑:57.5%的人认为就业前景“难”,27.1%的人认为“凑合”,认为就业前景“不错”的比例不到10%(9.4%)。

  “国家推出这个政策是好的,但政策到了省里,就推到市里,市里再推到县里,执行起来就变味了。最终工作落实很不到位。” 一位受调查者对于政策的“变味”颇有些无奈。调查结果显示,34.9%的受调查者曾想过违约,“没有明确的政策,第一届师范生有可能成为牺牲品。”有受调查者十分忧心于政策的摇摆。在问卷调查中,也有很多表达类似担忧或者建议的留言:

  “希望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政策规定和去留安排制定得更为详细一些。”“有的省份政策很快就出来了,有的省份迟迟不出政策。有的省份组织学校在6所师范院校招聘,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生源免费师范生的求职;但很多省都没有这样的专场招聘会,对于在外地求学的免费生来说很不方便。”“虽然国家重视,但政策操作起来不好把握,比如关于如何跨省就业,就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部分免费师范生遭遇了“身份的尴尬”:“免费师范生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中小城市教育局或学校都不知道免费师范生是什么情况,不敢接收,有的认为是二级学院或者自考,这让我们很无奈。”

  一部分学生之所以有违约的想法,“做老师收入太低”成为首要原因(55.7%)。其次,“想从事其他行业”(32.8%)、“不太愿意去农村”(26.2%)、“就业面太窄”(23.0%)和“承诺的从教年限过长”(21.3%)等也成为违约主要“推手”。

  此外,一些受调查者认为一些规定成了他们竞争中的“软肋”。比如,政策规定: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2年。但作为用人单位,如果招一个免费师范生,还需要去支教两年,“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还不如直接招个研究生”。免费师范生的某些“特殊属性”让67.1%的受调查者认为“个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部分政策限制有争议

  “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争议最大

  “提高工资水平”成最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对于部分政策限制的认同度较低。“在规定期限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的规定争议最大,赞同度仅为2.6分(7分为“极为赞同”,1分为“极不赞同”,4分为“中立”)。对于免费师范生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定,有人认为“限制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多样化”。

  此外,“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的赞同度为3.3分;“到城镇学校工作应须到农村任教2年”的规定赞同度为3.8分;对“未按协议从事教育工作,要退还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的赞同度最高,但也仅是4.7分,刚过“中立线”。

  在调查中发现,10年的最低从教年限令受调查者颇感压力:政策规定赞同度为4.2分,过半数(54.8%)的受调查者认为合理的工作年限应为“4—6年”,认为应在“10年以内”的占96.0%。

  在被问及哪项措施最能激励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时,“提高工资水平”以72.4%的选择率遥遥领先于其他选项。“3000元”和“2000元”成为最能接受的起薪水平,分别占57.8%和36.1%。一些专家也表示,农村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教师,主要在于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师收入少、待遇差。但是,单凭免费师范生的经济条件劣势,就让他们失去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即使到了农村也可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只有彻底解决农村教师收入低,教学条件差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吸引免费师范生在农村教师岗位上安心地工作。 (本报记者  张志峰  刘志强  董洪亮  王乐文  姜泓冰  刘文波  杨旭)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