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跟风”大学排行榜
提升排名成校长共同目标
如火如荼的大学排行榜尽管一直备受争议,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教授完成的一项课题显示,提升排名成为大学校长的共同目标,大学排行榜已影响到高校制定战略规划。
刘念才昨日表示,大学排名是一种从市场角度看待和考察大学的评价手段。国家渴望摸清、提升教育实力,大学渴望在各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种因素促成了大学排名的产生。
刘念才团队对包括“武汉大学版”在内的国内外16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进行了实证研究。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国内外大学排名的实证研究:指标、权重与影响》上月通过评审。
刘念才介绍,提升排名已成为大学校长和各部门的共同目标。有些大学已经建立监控各类大学排名以及本校名次变化的机制。许多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搜集数据、监控表现、与同类高校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数据。
研究报告披露,大学排名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政策与决策制定以及改革思路与举措等,高校在制定各个层面的战略规划过程中都会考虑大学排名。
研究报告称,大学排行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全世界40个国家的71名被调查者中,40%的被调查者称在国际合作时会考虑合作对象的排名,57%的被调查者相信本校的排名会影响其他大学与他们合作的意愿。
刘念才指出,大学排行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他举例说,单纯对排名位置的追求,可能导致大学行为的异化,偏离其正常轨道。排名还将所有大学都置于一个模子中,不利于高校的多样化发展和展现高校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国内大学排行榜备受质疑
专家支招:公开数据 允许验证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率先推出大学排名;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大学排名。昨日,记者就大学排行榜的有关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博士。
针对目前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程莹认为,排名机构的性质并不重要,关键是排名方法和数据是否透明。国外的大学排行榜有的是公司运作的,有的则是媒体运作的,还有的是靠基金会或政府资助完成的。
国内的大学排行榜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是,可能存在金钱交易而导致排名不公。“我不了解具体的事实,众说纷纭,很难评价。”程莹说,“根据我的了解,虽然大学排名在各国都存在争议,但是尚未见过国外有指责排名存在金钱交易的报道。”
每一次大学排行榜的发布都会引发质疑,作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发布方,程莹认为:“公开排名方法和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允许别人重复验证排名结果是回应质疑的最好做法。”
“数据不公开,大多数排名只给了一个最后的结果,很难验证。”程莹认为这是目前国内一些机构针对国内大学排名存在的主要问题。
排行榜四成指标不具国际可比性
刘念才团队通过对国内外16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具有较大差异。
刘念才昨日介绍,通过对16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的统计分析,无论是指标总数,还是各类型指标被赋予的权重占总权重的比例,各排行榜的情况差异都非常显著。
研究选取国家型大学排行榜作为样本,其中共包含309.1个原始指标。这309.1个指标中有28.2个指标为全球可比指标,只占全部指标的9.1%;150.5个指标为基本可比指标,占全部指标的48.7%;130.4个指标为基本不可比或完全不可比指标,占全部指标的42.2%。
大学排行榜存在不足
不少指标不适用文科
通过对大学排行榜的实证研究,刘念才昨日介绍,大学排行榜中的不少指标并不适用于文科。
研究报告指出,不少大学排行榜排名采用了院士指标,但文科没有院士,因此该指标不适合用来评价文科。此外,通过企业委托项目经费等也是指标之一,用它来评价文科也不合适。
刘念才介绍,某些数据库与文科基本无关,不适用于作为文科排名指标。如基于EI、SCI等数据库的许多指标;《自然》、《科学》杂志基本不涉及人文艺术等学科领域,因此基于这两个杂志的或者与这两个杂志有关的排名指标也是不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
通过对国内外16个版本的大学排行榜的实证研究,刘念才团队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全球性排名中,不利于文科的指标较高。
刘念才认为,如果一所大学以文科为主或者偏重文科的发展,那么这些指标将会对这所大学在排名中的位置带来不利,甚至缺乏客观公正性。
他建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应尊重其自身的特殊性,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评价指标及方法体系。
加大信息公开 遏制评估造假
——专家热议大学排名
面对一直备受争议的大学评价与排名,在教育部网站刊发或转载的与大学排名有关的多篇稿件中,多位专家学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大学的不少方面很难量化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撰文称,目前由于各种评估太多过滥,大大削弱了评估的价值和作用。须知,大学本身的不少方面是很难量化的。应推进科学的专业评价,把办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许智宏称,哈佛大学学生曾发表《最后一次排名第一——哈佛大学应当退出大学排行榜》,认为“哈佛应该利用它的名气和影响力,通过退出排名的行动来削弱排名的重要性”,并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是非常多元化的,根据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为大学排名不能提供学校的准确信息”。
■大学排行榜是娱乐性闹剧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有一次在教育部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发言称,一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向媒体发布的“大学排行榜”,是一种颇具娱乐性的闹剧。
■国家应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杜善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评估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杜善义认为,应当制定一些更科学合理、能得到世界公认、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估体系,引导高校正确发展,而非鼓励各个学校片面地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
■应建立全面、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针对名目繁多的大学排行榜,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通过建立全面、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大学评价体系。
储朝晖说:“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很多人把排名本身看得太重,而对大学内部发展状况的诊断看得太轻。事实上,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评价、诊断才是核心内容,排名应该是副产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撰文称,评估泛滥和评估造假,是大学评价被批评最多之处。在推行专业评价实现社会评价过程中,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熊丙奇认为,教育行政评价只要存在,权力寻租空间就必然广阔,评估的结果也必然与利益相连。他指出,政府部门应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记者朱建华整理)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