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招生季的高校招生办公室处处堆放着蓝色EMS封套。从国内各省快递来的考生简历,几乎每所高校都有数千份。未通过初审的简历堆在一旁,通过的则锁在以省份为单位的柜子中。
这些格式相同的申请材料,如不是学生的籍贯和照片明显不同,几乎看不出差异:从年级排名、期末成绩,到获奖情况、自荐文书,几乎千篇一律。
英国生态学家约翰。马金诺(John.MacKinnon)曾就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打过一个经典的比方:一个书架上放着1000本同样的书,每本定价20元,其“硬价值”是2万元;而如果每本书内容都不同,虽然总价值仍然是2万元,但其“软价值”远大于前者。
如今,已有教育人士认为,多样化的生源群体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犹如这些定价相同、内容各异的书籍汇集后产生的“软价值”。目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目标,也应以兼顾公平的多样化为诉求。因此,从中学到大学,如何重塑人才评价体系这把标尺,应该是高校招生各项改革的出发点。
公平还是多样?
十年来的高招演进,并没有从源头上,解救个性被压抑的高中生。
许自文,有20年高三教学经验的安徽省六安一中年级主任,每年都要培养近50名考进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高中毕业生。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曾遇到过不少具有个性或特长的学生,但他们都尚未发展便在应试大军中淹没了。
五六年前,他在一次作文改卷时偶然发现了一名文学素质极高的高三学生。许自文被这个年轻人的文学才华打动的同时,禁不住在试卷上写下了一行批语:“渴望成大器!”
然而,他很快无奈地发现,由于家长的压力,这名学生加入了理科班。后来他得知,这名学生连读两年高三连一本线也没考上,渐渐沦为平庸。
这位教师在采访中也多次提到去年陕西“国学天才”孙见坤的遭遇。孙曾获因其过人的文史功底获得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资格,但高考成绩与“一本线”相差6分,虽有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邀请却仍遭陕西省教育部门阻拦,最终只能辗转入读山西大学。
许自文说:“作为老师,看到这些学生被淹没,很无奈。但拿现在的标准衡量,很多学生就不是具备特殊才能的人才,无法进入自主招生考试体系,这是谁的问题?”
从目前看,虽然各高校的标准略有不同,但目前自主招生的“门槛”无外乎针对拥有各类获奖证书的学生。一些无法跨越传统分数线障碍的有才华的学生,却无法进入自主招生的范畴。
“高校自主招生普遍孜孜以求于整齐划一的优秀‘全才’,非但不利于反而有害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正如物种的单一性对于生态系统的活力有致命的伤害一样,生源群体的单一性对高等教育的活力也有很大的损毁作用。”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郑若玲教授表示。
1月23日,北京大学通过了2011年“校长实名推荐”初审名单,不同校长笔下的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特征十分相近,“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
针对外界所质疑的“千人一面”,北大招生办表示: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既然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就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而只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
“如果真正破除了‘唯分数论’的羁绊,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学习,未来的偏才、怪才可能就在不断培养中脱颖而出,那才是真正的偏才、怪才。”北大表示。
而对于改变衡量人才的单一标准,教育界内的这种呼唤并不孤单。
一位“北约”联盟中的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坦言,每每看到内容趋同的申请材料,他便对国内的基础教育失望。“现在招生困难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基础教育的缺陷。大学看不出人才的潜力,因为学生的现实能力就是一堆分数。”
教育学者已发现,现行的高考制度,只能够以成绩准确区分出中等偏上学生,而在此水平之上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差距,高考无法完全反映。
在必须以高考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制度中,现存的考察方式已经落后。在高招中如何衡量人才,国内亟须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