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其《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之创新》一文是选择性摘抄《为县级台的电视新闻开张“菜单”》一文,《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连标题都未作改动,直接全文摘抄自1986年第4期《视听界》《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作者樊玉媛)。这些由中青报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发现的抄袭论文,不仅堂而皇之地分别刊登于《现代视听》2009年的两期增刊上,而且张静还凭借这些论文评上了副高职称,并成了“2010年度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用举报者的话说,“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对此,张静本人也承认写作时需援引一些权威的观点或论据时,“也会去借鉴一些权威的论文”。在教授、院士抄袭成风的语境下,笔者对张静已经“无语”,甚至不无同情感。一个主要业务拉广告的媒体人士,要评高职,要进步,必须有若干篇论文发表,否则就免谈。这种职称评审制度本身就是逼着一些人造假抄袭。
可悲的是,当下的出版环境为论文抄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一些刊物靠出增刊牟取不法利益,已成行业潜规则。与正刊不同的是,所谓增刊就是卖版面,为评职称急需者提供可交易的园地。如《现代视听》从2009年以后开始出版增刊。其常规刊一般只刊载20余篇论文,每篇在5000字左右。而增刊以1页的居多,数量可达100多篇,如2009年的第S2期增刊竟然267篇论文。由于“一手交钱,一手交版面”,编者为利益所驱,无暇顾及论文的质量,甚至连基本的审核程序都省略了。哪管它抄自何方袭自何处,一律“来文照登”,以至于所谓的增刊,成了抄袭者的巢穴,抄袭文字的集大成者。
事实上,一些职称评定也早已变成了权钱的交易。只要交上价格不菲的评审费,只要对评审官用钱“砸倒”,所谓论文之类的硬标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媒体前些日子曾曝,豫东某县中学的教师为评高级教师,前期投入1080元,后期投入14610元。为评高级教师,等于先透支了一年的工资。其中就包括材料到市、省里的“打点费”。至于论文的质量高低和真假,谁会去较真,去审核把关?
更值得思索的是,新闻中的张静已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不仅是同期获评“主任播音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同时也是唯一一位被“破格”的“大专生”(其余均为“大学”)。据介绍,“破格”者尚需“测试或答辩后,提交评审委员会单独评审”。像张静提供的那些论文,抄袭的手段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在网上简单一搜就会原形毕露,何以一路绿灯地通过了杂志社编辑部、人事部门和负责评审工作的专家委员会?又何以通过了答辩和单独评审?除了证明评审把关是“走过场”外,还表明其幕后可能存在黑色交易,致使评审官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做起了睁眼瞎。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张静涉嫌抄袭事件需要职能部门严格审查,对其骗取的副高职称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应据实予以剥夺,直到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而对担当各层级审核的官员,更应一并调查,依法追究其失职、渎职的责任,包括负责首次把关的刊物“责任编辑”,一个都不能少。(刘效仁)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