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PISA测试上海夺冠引热议 专家称仍应正视教育不足

2011年03月04日 0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海在PISA测试中夺冠告诉我们什么?”

  2月26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今年首场教育沙龙将议题锁定为“PISA测试上海夺冠”。

  2010年岁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多哈宣布,上海参加了以考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指标得分中均名列第一。”

  这则消息立即引起全球的关注,许多国际著名媒体都将这一消息放到了版面的重要位置。我国专家、学者、媒体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测试结果予以解读,2月18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长篇通讯,题目就是《从“上海经验”到“世界财富”——从学生PISA夺冠看上海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PISA夺冠不等于中国模式

  “PISA测试所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问题是我们希望在这里面找到什么?”

  本次21世纪教育沙龙的特邀讲者、参与PISA工作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占盛丽全面介绍了PISA的实施情况以及部分数据后,一再强调大家都应以客观冷静的心态来看待上海夺冠这件事。

  PISA测试上海第一令不少教育界人士感到“扬眉吐气”,并由此得出判断:这证明目前的中国教育是成功的,是世界最好的,甚至也可以冠之以“中国模式”向世界推广。

  在一篇题为《上海学生PISA夺冠带来的欣慰》文章中,感到“欣喜万分”的作者吉柳这样写道,“因为这三项冠军说明了中国学生的聪明才智、刻苦精神比国外学生强,特别是比某些人羡慕的美国学生强。”他的语气甚至有些愤慨,“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非难和否定由来已久,甚至在PISA颁奖后,一些人还在用扼杀创造性来诋毁中国教育。”结尾他再一次强调,“鼓励儿童尽情玩的所谓创造性教育,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在这次PISA测试中,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差距就说明了这一点。”

  出席本次教育沙龙的部分学者、教育工作者认为,对这种想法应该保持警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附中原校长康健认为,在PISA的测试中,并没有计算中国学生为取得现有成绩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譬如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家庭作业所付出的时间;课外培训补课所付出的时间。他说,“我宁愿把PISA测试当做一项研究来看待。”

  “上海的教育不能代表中国的教育;上海的PISA成绩也不能简单地拿来和美国的PISA成绩相比较,因为一个发达城市的教育成就毕竟不能和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上海PISA成绩优异而过于沾沾自喜,还是应该正视自身教育的不足。”北京语言大学从事考试研究的谢小庆教授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杨东平则表示,“目前世界公认最好的教育在芬兰,支撑这一说法的是芬兰在PISA的数次测试中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准,成绩特别稳定。并且来自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家庭的学生都能取得同样高水平的成绩,学校之间的成绩差距也非常小。我认为,芬兰教育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在于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贵的,都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教育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都值得中国学习。”

  教育均衡发展并非不能实现

  在PISA测试中,将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财富、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文化资源等综合为家庭经济文化地位指数,与学生阅读成绩结合起来分析发现,上海属于“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成绩的影响低于OECD平均值”行列,说明上海质量高且均衡,总体上教育公平状况优于大部分PISA参与国家和地区。

  对于PISA夺冠,上海方面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总结时表示,“令我们振奋的倒不是成绩本身,而是该成绩所体现的两端学生差异小、区际、校际均衡度高的基本结论。这证明我们长期付出的努力无疑是卓有成效的。”

  “我最感兴趣的是上海的教育均衡以及整体的优质教育是怎样实现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女士在多哈接受了各国代表对中国投来的尊敬和钦佩的眼光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教育如何能在政府有效的投入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

  本世纪初,苏州21世纪教育论坛举行了一场有关教育均衡的讨论,最后主持人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均衡,只能是一个逐渐接近但永远也不可实现的理想。

  然而,上海通过薄弱校的改造、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及一系列教育管理的创新,用实践对“义务教育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优质教育”的说法给予了否定, 同时证明,只要政府下决心努力作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可以实现的。

  据了解,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教育公平目标不仅是有上海户籍的学生受益,而是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这意味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青少年可以同在上海的蓝天下成长。

  改革才会使教育的发展更顺畅

  尽管立场不同、评判不同,但大家都不否认,上海参加PISA的答卷很有价值,它明确回答了目前困惑中国教育的若干问题。

  比如,优质的教育需要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来实现。

  在上海PISA夺冠的总结中,有老师反映:对于这些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一直有一种茫然的感觉。而这次上海学生在PISA中取得优异成绩,证明这些年的课程改革不是盲目的、无用的,而是逐渐与国际目标接轨的动态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末,记者就曾报道过上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5115名学生参加的PISA测试是对已坚持了22年之久的课程改革最好的检验。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香港教育学院讲座教授程介明认为,PISA作为国际性的、极为严谨的比较,是一种“第三者认许”,国内一些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议与质疑,也许可以迎刃而解,因而“清除跑道”,让改革的远景更加明朗,也让改革的前路更加顺畅。

  又比如,教育评价应该学习和借鉴国际新的理念和方法。

  PISA测试的对象是处于义务教育末期的15岁的年轻人,这个测试不是选优拔尖,强调的是基本素质、思维过程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设置以及评分上,要求尽可能地站在考生的角度,发现学生的亮点,从答题中理解学生,甚至可以忽略错别字。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我们向来以学生为敌的学业考试中是不可想象的。如果将考试变成评价,将会有一大批优秀的、具有不同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具体主管这项工作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在PISA成绩公布的当天向媒体公开发表看法时说,“必须理性对待上海PISA测试成绩”,他认为,PISA作为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育研究,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信与自省”。“自信”在于坚持上海的教育改革的方向。“自省”在于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国的经验和国际测评设计和实施中,看到教育问题和盲点,看到差距,看到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记者 谢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