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等人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是我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此事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学风问题的追问与探讨。
对话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他并不悲观——现状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过度愤世嫉俗与悲观失望只会使我们失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与信心;他寄望于未来——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学风不正不是大不了的事情,而是天大的事情。
■我们在追问学风问题时,不要带着过度焦虑的情绪
解放周末: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屡屡见诸媒体。不久前,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等人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事件,再度激发了有关学风问题的追问。身为一名学者,您认为今天的学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张颐武:这几年来,学风问题一直不断地被人们追问着责问着。我发现,最近人们对此的焦虑加重了,使人产生一种感觉,好像学术不端的事件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学风问题可能并不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多。尽管在这方面没有数据上的统计和比较,但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关的回忆录和史书,会看到许多相似的事情。自有大学这样的机构起,学风问题就已然存在了,就好比有了游戏规则,就会有人钻空子。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今天的学风问题并非人们想像的那般严重?
张颐武:问题是严重的,但并不像有些媒体所说的那样耸人听闻。现在一讲到学风,人们常常会用到“今不如昔”、“学风不古”这样的字眼,认为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如何高洁,对于学问如何孜孜以求,而今天的知识界如何堕落。可是看看当时人的记载回忆,也有相当多的荒唐事。我们若去读一读民国一位大学者的日记,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篇幅涉及如何追求女生。在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知识分子也有不少令人瞠目的不端行为,像三闾大学里的种种奇形怪状,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所以,今天我们在追问学风问题时,不要带着过度焦虑的情绪。
解放周末: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的一些大学已然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今天,学风问题却变得前所未有的显而易见。
张颐武: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其一是公众监督的力度大大增强,其二是近年来中国高校总数的迅速增长。
如今,在学界和公众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跨越的万里长城,学界内部的事件也会成为公共话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学术媒体,大众传媒纷纷介入,博客、微博这样的网络“自媒体”也参与进来。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公众知晓率大大上升,从表面上看起来,密度就比过去大。
解放周末:那么,您认为这种“被知道”有意义吗?
张颐武:意义巨大。任何一个专业领域都需要公众的了解和监督,这种他律是必不可少的。过去学界主要依靠学术机构内部互相监督,但同行之间多少会有所忌讳。我认为,公众监督正日益成为学术打假的一种有效路径和力量。
与此同时,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得以大规模发展,不少大专、中专升格为大学,学术研究机构也快速壮大,整个基数大大增加,那么出现学术问题的绝对数自然也会增多。而且,一些院校新近升格为大学,迫切地渴望多出科研成绩,这个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