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学风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性使然。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学界也不能例外
解放周末:鲁迅先生在谈到学风问题时曾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目前弥漫社会的浮躁风气是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风产生了负面影响?
张颐武: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物的判断、评价标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必然会对学界产生影响。同时,学界本身也正步入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变革时期,尚有一些制度和规范待商榷、待完善。
不过,说到底,学风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性使然。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学界也不能例外。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学术与心术有关,学风不正源于人心不正。
张颐武:钱锺书先生在1946年致信当时《观察》杂志的主编储安平先生时曾提到,浪漫主义者误以为物质文明能使人性堕落,不知物质只是人性利用厚生之工具,病根在人性,不在物质文明。
解放周末:将学风问题一股脑地归咎于学术土壤的变化,亦是不合理的。
张颐武:确实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科技层面的进步与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近百年来日新月异,但人性的长处与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精进而产生太多变化。就如钱锺书先生所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物理学》如今已少人问津,但他的《伦理学》至今仍开卷有益。
解放周末:如此说来,学风问题是一个古今中外凡有学术研究之处,就无法逃脱的现实问题?
张颐武:是这样的。所以,国际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学术规范体系,正是用以应对学风不正的问题的。当然,对学风不正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分层次来讲。第一个层面是学术失范,涉及治学的规范问题。其实,中国的学术规范是这些年来才开始强调和建立。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界相对比较封闭,对国际上学术共同体的一些规范和共识还不太清楚,过去学者写文章甚至以没有注释为荣,因此现在及以前的几代学人在学术规范上大多是有“原错”的。
解放周末:对这些非主观性的学术问题,可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谅解。
张颐武:但对另两个层面就不能讲宽容了。第二个层面是学术不端,包括抄袭、剽窃等;第三个层面则是学术腐败,如权学交易、利学交易等。这两个层面涉及的不只是规范问题,而是已经触及到学术价值、学术道德的底线,没有任何辩护的余地。今天,公众对此的监督力度在不断加大,学界也一再强调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