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虎妈”引发的家庭教育模式大讨论一出现,上海很快就出现了“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这场关于“虎妈”“猫爸”孰优孰劣的辩论,从网络延伸到全国两会会场。
支持:竞争实在太激烈
别怪家长成虎妈,应试教育压力大。
上学竞争太残酷,孩子天真被挤垮!
@腾讯网友傻老汉
“不能对孩子太溺爱了,有时候需要严厉。”新浪网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宝贝”在微博上如是说。
“虎妈”的教育方式虽然看起来稍嫌严格,但是在互联网上像这样的拥护者还是颇多。
新浪网友“依万”就大呼支持严格教育:“这叫先苦后甜。小时候苦点,长大一旦成为社会精英,就体现虎妈价值了。”
腾讯网友“傻老汉”则无奈地发布了自编“打油诗”:别怪家长成虎妈,应试教育压力大。上学竞争太残酷,孩子天真被挤垮!
支持“虎妈”的网友大多认为孩子缺乏自我选择的能力,新浪网友“abuabua”认为:“虎妈的教育方式还是有一定道理,那种放羊式、任其自由发展的做法纯粹是扯淡。以学乐器为例,枯燥技法几乎没有孩子感兴趣,贝多芬也是在父亲棍棒下练成的。”
反对:不信“输在起跑线上”
我不赞成虎妈的教育,只要儿子快乐健康每一天就足够。
@腾讯网友tiffanyliu
支持“猫爸”的网友多是希望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快乐的童年。腾讯网友“tiffanyliu”的话代表了这种心声:“我不赞成虎妈的教育,只要儿子快乐健康每一天就足够。”
腾讯网友“薛萍”同样赞同“猫爸”式放养教育。“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所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
新浪网友“邓沁芸”在反对“虎妈”式教育时,语带愤激:“你要是我妈,我早就跟你拼!”
中国孩子学习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这样描述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点半前在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类辅导班的;工作日晚上8点半以后还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辅导班回家的。
国内某知名网站就“孩子幸福指数”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584位网友中,44.3%的网友认为“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网友选择“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网友投票。
糊涂:教育孩子很头疼
“让孩子快乐也是让自己快乐,可想想孩子的未来,又不敢让这短暂的快乐影响了,矛盾啊!”
@腾讯网友把酒东篱下
在《南方日报》与3G门户网共同发起的投票中,关于“虎妈PK猫爸,你支持谁”的问题,有34%的网友选择了“虎妈,社会残酷,必须如此教育”,支持猫爸的网友则占了40%,认为“关爱成长,孩子幸福重要”。
对于“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能力”这个问题,有42%的网友选择了“严格督查,孩子的自律性差”,36%的网友选择了“正确引导,顺应孩子的天性”。
有意思的是,每个问题都有20%到30%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教育孩子很头疼”。而每个问题正反观点大抵平分秋色也真切地反映出教育方式的确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腾讯网友“把酒东篱下”就说:“宝贝在练琴,虽然还是有些不情愿,但毕竟是自己主动去练的。看了‘虎妈’,觉得自己堪比虎妈,惭愧。让孩子快乐也是让自己快乐,可想想孩子的未来,又不敢让这短暂的快乐影响了,矛盾啊!”
核心:与孩子共同成长
对于孩子的培养应该培养他的自主能力。给孩子一个空间,一个时间,一个条件,一个问题,一个困难。
@腾讯网友candy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说:“我虽然不太赞同‘虎妈’式教育,但它反映出家庭和家长在整个教育中仍然应该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给家庭和家长教育留有空间,而不是简单要求和指挥。”
腾讯网友candy则列出了教育孩子的几条心得:“对于孩子的培养应该培养他的自主能力: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挥;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猫爸”常智韬就曾坦言: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赵威 后方联动记者 刘倩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前段时间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后来,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猫爸,与虎妈相对,是针对自己子女采用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的父亲的统称。他们宽容、善于和子女沟通。他们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女儿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育儿真经
音乐绘画难道不算玩吗?
梅凯(化名)今年4岁,除了每天上幼儿园,周末仍无休,妈妈带着他奔走于各类培训班。妈妈周丽(化名),33岁,现为某高校在读博士。她说:“我不是‘虎妈’,只是想让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得到大家的尊敬。”
“以前孩子上的幼儿园学费是每月3500元,双语教学。现在为了接送方便,上社区幼儿园,学费是每月1800元。虽然现在的幼儿园也是双语教学,但我觉得可能教得不够扎实,又在外面给孩子报了英语班,半年6000元。”周丽告诉记者,现在其他孩子也都是上双语教学幼儿园,如果不能课外加码,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虽然有人说,这么小的孩子对语言的记忆不会太深刻,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强大的,我只希望他从小就能对英语有兴趣,等到真正学习的时候就会如鱼得水。”周丽说。除了英语,钢琴、绘画、轮滑、舞蹈,梅凯一样都没落下。“男孩子弹钢琴很好,我一直这么觉得,培养优雅的气质。至于绘画,他有这个天赋,对着白纸总喜欢涂鸦一阵。现在给他报的绘画班也不贵,80元一节课。”在周丽看来,只要孩子能全面发展,再贵再忙也得学。
“梅凯还在上舞蹈班,一周去一次,和一群小女孩一起学跳舞。我希望他能懂得欣赏艺术和美,也不会害怕陌生人或者异性,培养更阳光更健全的人格。”周丽说,想让孩子胆子更大一点,锻炼运动细胞和身体协调能力,马上还会给他报一个轮滑班。
对一些质疑“虎妈”的声音,周丽表示不解。“我对孩子并不严厉,反而有时候还是很宠爱的。当然,如果他达不到我的希望,我会让他知道妈妈不高兴。我没有看有关‘虎妈’教育的书,只知道‘虎妈’也无犬子,如果我的孩子能足够优秀,我不妨也当一当‘虎妈’。”周丽说。
“有人说我们家对孩子要求高,我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乐,但音乐和绘画难道就不算玩乐吗?”周丽反问记者。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