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觉悟,还是要靠政策
过去的考核体系诱使一些教师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很难潜心从事本科教学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教师都是“有理念的人”。上文提到的《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里,就对高校一些名教授一心忙于申报项目、讲课基本由博士生替代的现象提出批评。教授忙项目是为了考聘能过关,或是为了创收。不管是为了什么,都不免急功近利。这也是“外面的世界太功利,学校的氛围太浮躁”的一大表现。
浙江大学2010年实行教师岗位分类改革,杨卫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过去的考核体系诱使一些教师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很难潜心从事本科教学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华中科大在2010年学风教风建设年里,全校上下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推出诸多具体建设举措,力图使更多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受到触动。李培根甚至还到一个班的教室里,和大学生们座谈学风教风建设。但“学在华中科大”的优良传统受到挑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学风教风中的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想解决就能解决的。
“多数人靠政策,少数人靠觉悟。”李培根认为,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固然很重要,但抓好学风、教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在政策上对教学工作改革有所反映,有所倾斜。
在已经出台的《若干意见》里,记者看到许多这样的改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在各专业主要课程中设立课程负责人,并赋予其聘任、评价任课教师的权力。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各院系以课程(群)为单位建立健全教研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坚持试讲、预讲、集体备课、教学法和新增导师培训等制度,定期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评估。
实施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考试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等题型,不得使用近4年内使用过的考试试题;采用平时测验、大作业、课程论文、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等多种评价手段。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少大学生这样对待学习,结果却未必有多糟。“复习半个月能得90分,复习一周得80分,复习一两天就难得及格”,目前的评价方式实际上是在纵容学生投机取巧。华中科大教务处处长马建辉认为,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
与之相对应的,在分配、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华中科大也加大对教学工作岗位的倾斜。“科研项目和经费一清二楚,很容易量化。教学工作效果较难量化,过去采用的学生评教也有不科学的地方,目前我们正在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马建辉说。
教学和科研并不对立
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教学工作也要朝着学术方向去做。
科研成果的多少,是评价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指标。如此大张旗鼓地加强教学,会不会影响华中科大在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
“获取科研成果不是办学的唯一目的,对于一名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还是教学。”李培根认为,让更多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短时间内可能会使学校的某些科研指标下降,项目数和经费数会有影响,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是坏事。
影响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还不足,学校的大量开支需要靠自身筹措经费来解决。这样一来,要想获得有尊严的生活,大学教师必须关心自己的创收,学校也必须关心自身的创收。“这些年高校的科研投入增加了不知道多少倍,但大学的创新能力增长却没有那么明显。”李培根认为,目前大学教师拼命争课题,很多是由于利益驱动,而非兴趣驱动。
但大学校长们不可能把自己完全置身在大学排行榜之外。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度高校学科排名上,北师大中文专业名列第一,北大屈居第二,立刻在北大乃至国内各大论坛引起广泛讨论,争议的硝烟至今未散。
“学校科学研究也是培养人的手段之一,不能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李培根介绍,在华中科大DIAN团队、联创团队以及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及众多院系,科研促进教学的例子比比皆是。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未必是最好的,但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在华中科大,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创新氛围正越来越浓。
“为什么有的教师觉得教学工作是负担呢?”华中科大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材料科学与测量模拟中心(CCMS)创建者江建军教授认为,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上,教学工作也要朝着学术方向去做。
与当前许多高校实行的针对特定人群的试点班、学生团队不同的是,江建军承担的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江建军说,实验主要是想解决目前大班教学(有的班人数达两三百人)中,如何针对学生者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创新实践的潜力。
他们按照“大班分群体,群体组团队”的方式,将不同背景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如方案小组、编程小组、文献小组、报告小组、演讲小组等,每个小组抽出一人,组成一个兴趣不同、能力互补的团队。在接受完专业课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都要随机抽取一个项目,共同完成。这些项目大多来自教师们主持的纵向或横向的真实项目。为了防止“搭便车”的学生,他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承担研究任务,并了解小组内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否则,项目做得再好,团队成员也只能得到小组内最差学生的低分。
计算材料学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参与真实项目研究的学生由此可以接触最新的科研课题,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电子系大四学生张岱萌告诉记者,石墨烯的制造者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奖,巧的是,他们去年的研究项目就涉及石墨烯,平时很多同学都会看《科学》、《自然》等顶级文献,看看科研“大牛”们都在干什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还在于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比如她的同学李哲,原来学习比较差,平时也比较闲,大家让他当了团队的组长,影响很大,学习刻苦了,今年还报考了物理学院的研究生。
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在江建军领导的教学改革实验班里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江建军最看重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知识过了若干年都会遗忘得差不多了,研究性的学习经历会让人受益终身。”江建军说。
本报记者 储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