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武汉教授义助上万藏族学生 75岁还被称阿爸(图)

2011年03月16日 10: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武汉教授义助上万藏族学生 75岁还被称阿爸(图)
图为杨昌林(左二)在家里请藏族学生们吃饭。记者 郝同前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33年前,他42岁,藏族大学生叫他“阿爸”;33年后,他已经75岁,“80后”、“90后”的藏族大学生仍然叫他“阿爸”。

  33年来,他的家,已经成为武汉高校藏族学生共同的“家”。新生来了,到他家吃“迎新饭”,毕业时,到他家吃毕业餐;有困难,找他,有喜悦,也与他分享。他就是武汉大学退休老教授杨昌林。

  与藏族女孩结婚

  “我原本想在西藏干一辈子,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了武汉,‘任务’没完成,我总想在其他方面尽点力。”杨昌林老师用这句朴实的话诠释自己的坚持。

  1965年8月12日,29岁的湘西小伙杨昌林从武汉体院毕业,“抢”到了去西藏工作的指标。在西藏昌都地区干了一年多后,杨昌林又申请前往“西藏的西藏”——阿里地区工作。1969年,他和藏族女孩次仁德吉结婚,打算扎根西藏。

  没想到,1976年杨昌林突发高原性心脏病。1978年,杨昌林和妻子调入武汉大学工作。“从西藏下来时,地区财政局长交待说西藏急需财会人才,让我帮忙联系。”杨昌林联系到湖北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一些西藏学生多人开班。这些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的气候,全身长满疙瘩。杨昌林夫妇听说后找到学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一传十、十传百,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都知道,武汉大学有两位像“阿爸”、“阿妈”一样亲的教师夫妇。杨昌林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藏族学生的“校外辅导员”。他说:“我的电话本上都是藏族学生的号码,找过我、到我家来玩过的藏族孩子大概有上万人次。”

  “阿妈”走了“家”还在

  “孩子,记住,我的家就是你们在武汉的家。”这是杨昌林对每个藏族学生说过的话。

  刚回武汉时,杨昌林一家四口挤住10多平方米的单间宿舍,后来搬过两次,家也只有50和70多平方米。但在藏族孩子们心里,这里却是一个温暖的家。

  同学们来了又走,但他们对“阿爸”、“阿妈”的感情线永远不断。

  西藏日喀则莎噶县检察院检察长尼玛次仁说,他1991年夏天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丧失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最后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已回西藏工作的南木珍,每年教师节都给武汉的“阿爸阿妈”寄钱。南木珍说:“第一次见面,德吉阿妈就说‘这儿以后就是你的家了。’”德吉听说南木珍胃不太好,约她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做完检查,德吉从怀里拿出一袋捂得严严实实的牛奶塞给她。“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武汉的那个家,我永远牵挂。”

  2002年,德吉查出罹患直肠癌。2005年2月25日,德吉安详离世。弥留之际留下嘱托:我走了,“家”不能散。出殡那天,300多名藏族学生胸戴白花为“阿妈”送行。遵照德吉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留在武汉,一半撒到了西藏故乡。

  孩子们有事他都帮

  杨昌林的“道理”是:“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顶尖人才。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更需要本地人才。”“藏族同学基础差一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考试、毕业对他们应适当照顾。”靠着锲而不舍的努力,杨昌林甚至改变了一些藏族学生的命运。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2004级藏族学生巴桑曲珍,因为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未能获准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杨昌林积极帮她争取,最终让她如愿参考并顺利通过。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说:“杨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藏族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了许多小事情。但正是这些小事情,让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藏族学子,深深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温暖。”记者 田豆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