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座位比较宽敞,便于查阅资料,还不会因为教室的临时调用而更换自习室。对于这种“稀缺资源”的分配,北京邮电大学的变通就是摇号,也就是同学们抽签决定,抽中者可以幸运地拥有这个座位一年的时间。(3月16日中国广播网)
图书馆的课桌,属于每一位学子,摇号分配无疑是一种懒政。妄图将纷纷扰扰的座位分配,寄希望于时髦的制度,一劳永逸地解决座位紧俏的问题。表面上看,抽签的同学拿到了座位,分配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大多数没有抽中的同学,丧失了在图书馆自习的权利,他们只能在图书馆门口“望座兴叹”。每个座位一年只能服务一个人,四年下来也顶多服务四个人,这种模式覆盖面狭窄,显然有悖于图书馆的公共性。
买房要摇号,上车牌要摇号……面临稀缺资源分配,决策者往往惮于根本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便将时髦的制度作为灵丹妙药,来掩饰资源分配过程当中事实上的不合理。图书馆门口的队伍天天排得老长,这足以说明座位资源稀缺,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最基本需求,分配方法再高明也是僧多粥少。在图书馆或者在教学楼开辟新的自习室,创造良好的自习条件,才是好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自习室分配其实也是社会资源分配的管窥镜,社会上流行的分配制度能在高校大行其道,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了一些决策者的心态何其相似,追求问题的表面解决,粗暴对待分配过程当中的公平问题,忽略了问题的根本性。反过来说,如果要进一步追求制度的时髦,北京邮电为何不编制一个程序,让学生天天在网上摇号?这种具有轻喜剧色彩的假设,无疑刺痛了分配问题的软肋。
没有更多的供给,没有多方面的疏导,制度再时髦也有乏力的一天,这就解释了为何左一个摇号右一个摇号,很多人依旧寻不到房子、车子。分配浪潮一退,时髦的符号一旦消解,问题还是回到了原点,于是“最偷懒摇号”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