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育不是“成功学”

2011年03月25日 09:3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前天有篇报道,说的是两个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在大学门前摆摊卖饼,年入10万,在网上引起一些讨论。

  激赏者有之,觉得正常者有之,比较显目的意见则是,“这是高等教育的悲哀”,“卖饼有这样好的收入,那还上学干嘛”,“大学是不是该关门了”,“浪费了四年大好光阴,少赚四十万啊”。简单讲,一句话,“读书无用”。

  北大学生陆步轩卖猪肉时,有这种声音;丁俊晖打台球出名时,有这种声音;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时,也有这种声音;人心层面,“读书无用”还体现为一种不平之气,没有读书的人日子比读了很多书的人混得要好,开宝马,住别墅……这些例子还可以继续举下去。

  既然有“读书无用”,就有“读书有用”,不过作为一种论调,似乎很少听说“读书有用论”。常识层面,读书有用无用不是个问题,但在社会心理上,“读书无用”往往等同于上大学无用,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接受教育的情绪性认识——当然,不想上学或者因为成本高而放弃上学的“读书无用”除外。

  纠结于作为情绪表达的“读书无用”,没多大意义。一个人的教育经历与社会生活,并不局限在读书有用无用里。但我们可以就此思考一些日常性问题——教育的价值、人的价值。

  往大了说,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往小了说,教育是人们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获得发展。教育的价值见于各种名人名言,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代表一种理想。但人要吃饭,要在社会立足,教育也不可避免要被放到生存生活的基础层面,这代表现实。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也反映在人们对教育的态度里。

  当我们说知识化育人、促进人发展时,不会说它有用还是无用,只有当我们说学而优则仕,或者读完大学找个好工作时,才有这样的说法。一把刀,说它有用,是因为可以砍瓜切菜,一把锄头有用,是因为可以犁田刨地。区别在于一把刀、一把锄头之间不存在哪个东西更有用的比较,但一个人接受教育与另一个人接受教育却会面临这样的比较。

  这些年,我们已习惯听到关于“成功学”的说法。书店里贩卖的成功宝典,网络上的成功秘诀,教你“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三十五岁以前退休”的成功学大师、成功学培训,都为成功提供着各种模板。模板面前,人就成了原材料,等待变成成品。有“成功”人士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其实就是为大众设计模板,教你如何成为从模板里出来的有用的成品,然而,一个不成功的人,不进入模板的人,其价值是什么,好像并不被考虑。

  读书有用无用,根子上就是一种“成功学”。有用无用对人并没有实质伤害,说说而已,但代表一种评判人、评判教育、评判知识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更深层地体现在一些方面,比如有能力却没操守、有才干却不讲基本道德,只要成功,作假瞒骗都可以干,这些在现实中都还颇有市场,并为一些人所服膺。

  教育不是一门“成功学”,教育也不是通过人来展示有用无用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也是丰富的,成功、失败、有用、无用,这些作为依附于人的价值标准,它们具有的单一性、片面性应当被警惕与反思。肖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