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鹏鹏不太喜欢自己在媒体上的第一次亮相,那是他28岁成为“最年轻教授”的时候。有一家媒体以“1米80的80后教授”作为大标题,让他觉得有点像娱乐新闻。不过他仍然不排斥与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也是老师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施鹏鹏说,自己能够“非正常”成长,正是得益于老师们无私的“分享”。
“鸡尾酒式”的学习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施鹏鹏去“蹭”孙长永教授和陈刚教授的课。
这两人都曾留学法国,是当年西政校园里赫赫有名的青年才俊。听两位教授讲授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时,施鹏鹏第一次接受了“比较法”。
这次“蹭课”对施鹏鹏的影响,甚至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受两位“偶像级”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他决定今后也要从事学术研究,并且确定将刑事诉讼法作为研究方向;从两位老师那里,他初步了解了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及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及制定,决心去欧洲留学进行深入研究。
2004年,施鹏鹏先后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方向和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刑事科学与司法制度的“双博士生”。在国内外同时攻读博士,常常要往返于“山城”重庆和“水城”埃克斯之间,也穿行于中西两种文化之间。施鹏鹏很享受这种奔波的辛苦,并且美其名曰“鸡尾酒式的学习”——汲取国内外学界诸多前辈的经验,调制出自己的独特“风味”。几年之内,他先后发表了《法国刑事诉讼与证据制度研究》、《法国检察制度研究》等50余篇论文,出版了1部专著和3部译著,引起国内法学界关注。
2004年,施鹏鹏获法国外交部“艾菲尔奖学金”;2007年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同年获教育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在法国求学期间,施鹏鹏一共花了10万元复印各种学习资料。为了带回一本珍贵的法学经典,他甚至不惜用数码相机将整本书一张张拍下。2008年回国的时候,施鹏鹏没有带其他任何值钱的东西,而是花1万多元寄回了自己收集整理的1.2吨学术资料。
坐上“人才直通车”
早在博士论文答辩前,施鹏鹏就收到了国内多所高校的热情邀请,但他还是更想回到母校。“我的老师希望我回来。”施鹏鹏说。希望施鹏鹏回来的当然不只是他的博士导师孙长永,学校的党委书记张国林、校长付子堂,还有职能部门、学院的领导,都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毕业前的那段时间,施鹏鹏每周至少要收到一封来自学校的问候邮件。
重庆市也对像施鹏鹏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伸出了双手。2004年底,重庆市出台《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办法》,为“海归”博士直接申报正高职称扫清了观念和体制障碍。2009年,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发布《2009年度重庆市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拟批准人员公示》。博士毕业后回母校执教还不足半年的施鹏鹏,在拟任“教授”中因“个人成果突出”名列第一。
就这样,28岁的施鹏鹏,成了国内“最年轻的教授”。如果按照中级、副高、正高的职称评定程序,即使每一个环节都不耽误,他也至少还需要等6年才能当上“教授”。
学校和学界前辈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毫不吝啬,对他们成长进步的督促教导也毫不放松。导师孙长永就曾多次告诫施鹏鹏:“千万不要觉得教授也当上了,就不做学问了。相反,要用更多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你确实对得起‘破格任用’。”这种氛围让施鹏鹏觉得很受用,因为正是学校领导和学界前辈的告诫,让施鹏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学术头脑。
在讲台上讲“鬼故事”
施鹏鹏很看重自己的课堂。刚刚从学生变成“老师”的那几个月,每次讲课前的一两天,他都特别紧张。睡不着觉,就对着镜子一遍遍“试讲”。
刑事诉讼人命关天,法律条文极其严谨。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课堂就有可能变得索然无味。为了像导师孙长永一样让课堂又深刻又生动,施鹏鹏每堂课都会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结束时又会讲一小段,然后让同学们“且听下回分解”。这些故事不是随心所欲地讲,每一个故事都与课堂内容有关。
有一次,施鹏鹏讲了一个与自己相关的“鬼故事”:一天晚上,我被一个面无血色的女孩拦住,要我帮助她。女孩说她家里失火,全家人都被烧死了。有人看到纵火者了,但当地公安机关却不立案。我告诉她,检察机关有立案监督权,像这种情况,你可以向检察机关反映,请他们介入。
案件侦破后,施鹏鹏才知道那个女孩也在大火中被烧死了,来学校找他伸怨的是一个鬼魂。施鹏鹏讲得眉飞色舞,同学们听得惊心动魄。故事讲完了,他说:“好了,今天我们就讲‘程序正义与怨念——立案监督权’。”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故事里的每一个精彩情节,原来都与这堂课要讲的法律概念有关。
除了课堂,施鹏鹏基本上每天都会在人人网、QQ上发一篇文章,有时是一个与专业知识有关的鬼故事,有时是一点心得体会,有时是跟同学们交流。他的“鬼故事”系列,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固定的学生读者。
精通法语、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还会一些日语;刚出师门就当上了“教授”;年纪轻轻已经“著作等身”……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施鹏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学术偶像。施鹏鹏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不可复制,但你们必然超越!”
本报记者 张国圣 通讯员 郭密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