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扎根高山艰苦办学 “肩膀上的学校”能撑多久?

2011年04月06日 11:15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扎根高山艰苦办学 “肩膀上的学校”能撑多久?
黄章永校长(左)与儿子田海波在辅导学生。本报通讯员 贵术中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记者来到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后坪镇崇山小学。走进校园,只见铁栅栏大门开始生锈,篮球场的白漆边线已经模糊,教学楼上的装饰瓷砖零星脱落。这所“肩膀上的学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出来迎接我们的是校长黄章永,身边跟着一个小伙子。他给我们介绍,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田海波,是学校的实习老师。

  过去

  2003年1月13日,本报一版头条以《肩膀上的学校》为题,报道了黄章永扎根高山、艰苦办学的感人事迹。

  1986年,刚刚担任崇山小学校长的黄章永,见年久失修的校舍成了危房,决心盖一所像样的学校。于是,他和学校所在的两个村商量,由村民凑一些木料。与此同时,他几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共得到了10000元资金。建校需要20000元资金,还有10000元缺口。山上不通公路,水泥等建筑材料只能由人工运上山。他与另外几个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硬是把那些建筑材料从山下一担一担挑了上来。

  就这样,从1986年开始筹建到1992年校舍建成,黄章永和老师们用肩膀挑来了一所学校。

  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许云昭读了《肩膀上的学校》,在给本报编辑部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希望贵报多多发表这样的好作品,以弘扬教育战线的主旋律,引导社会各界更多地对贫困地区教育给予关心和帮助,激励更多的领导同志以特殊感情、特殊政策、特殊工作力度去扶持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黄章永因此先后获得了“湖南省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20年优秀乡村教师”等荣誉。

  现在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如今,学校拥有了一栋6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栋180平方米集食堂和宿舍于一体的平房和一个标准化篮球场,学校图书室有近万册图书,添置了消毒柜等生活用品和篮球等体育器材。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有9台电脑。

  眼下,黄章永最担忧的是学校的老师后继乏人。他毫不隐瞒地说:“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上级派来的老师一个都没有留住。”他清楚地记得,从1983年到今年的近30年时间里,上级陆陆续续派来了28个老师。可是,这28个老师,在这里工作时间最长的只有1年半,最短的仅4个月。他说:“我已经48岁。有一个老师58岁了。还有一个女代课老师,已经干了23年。我们退休后,谁来这个学校当老师?”

  黄章永感到欣慰的是,也有人愿意来接力,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田海波。

  2010年9月,即将从湖南体育职业学院毕业的田海波,放弃去沿海单位就业的机会,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实习。“其实,让他来学校实习,一是锻炼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二是希望他能够留在这里。”这是黄章永的想法。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田海波已经完全融入了这所学校。他除了担任四年级数学老师外,还负责学校的体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工作。每天早晨,他领着学生们升国旗、做早操。到了晚上,他还要安排住宿的学生就寝。为了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他先将习题演算过程及答案书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反复默看之后,突然擦去黑板上的内容,抽几个同学把同样的习题在黑板上演算一遍。现在,老师上课时书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同学们都会自觉地记录下来。

  未来

  对于儿子田海波在学校的表现,黄章永既感到高兴,又觉得忧伤。高兴的是,自己终于有了接班人。忧伤的是,当初给儿子取名为“海波”,就是希望他走出大山,漂洋过海,到外面的世界显身手。让儿子留在大山里,与寂寞和困苦为伍,他和天下父母一样,心里隐隐作痛。

  黄章永更担心的,是田海波的身份问题。田海波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就可以聘为代课老师。由代课老师转为正式老师的几个途径,田海波有的不符合条件,有的符合条件转正后却不能留在这里。永定区教育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尽可能给这所学校一个定向代课老师转正式老师指标。然而,这个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变成现实,谁也说不清。

  学校所在的两个自然村,共300多户农家,800多口人。由于偏远贫穷,村民们没有条件让幼小的孩子到山下的寄宿学校就读,只能指望山上有一所容纳孩子们的学校。他们的这个愿望,是黄章永和老师们当年用肩膀挑来这所学校的动力,也是黄章永继续坚守在这座大山里的精神支柱。山下的老师不愿上山来,儿子愿意接过自己的接力棒,黄章永也觉得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儿子以后在这里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起码应该给他一份稳定的职业。

  “如果儿子田海波转成正式老师遥遥无期,就不能耽误他的前途,让他走出大山去谋生。至于这所学校,我坚持到退休,再也无能为力了。”黄章永一脸的奈何。

  湖南省领导许云昭作出的“以特殊感情、特殊政策、特殊工作力度去扶持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的指示,能否继续得到落实?这所“肩膀上的学校”还能支撑多久?类似“肩膀上的学校”的情况,如果没有田海波式的人愿意去接班,那么,偏远贫困山区的学校还能继续办下去吗?记者真想得到满意的答案。(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贵术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