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它们的前景预示着农业的未来,而在管理、营销、品牌决定发展成败的大趋势下,人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第一要素,而恰恰是这个第一要素,却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最大软肋,因此,有效破解合作社后继乏人的困局,吸引大学生去合作社创业,进而把其打造成“新型人才洼地”,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方面,浙江做了一系列有效探索。直面合作社遭大学生冷遇的尴尬,浙江从夯实招才引才基础做起,不仅搭建起“鹊桥”,更为大学生提供“钱途”和“前途”保障,力争到“十二五”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万人队伍。
合作社发展快速亟待引进人才
2010年3月,浙江省农业厅就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情况做调查:全省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共1153人,平均每个县(市、区)只有13名,而全省合作社就超过1.8万个。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在现代农业红红火火的年代里,合作社为什么会遭大学生“冷遇”?
作为“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领域情况调查”成员,浙江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童日晖分析认为:主观上,大学生“怕苦怕没面子,怕没‘钱途’、‘前途’”,合作社则怕“要求高、留不住”;客观上,社会缺乏有效的载体,影响了大学生对现代农业及主体的认识和判断。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浙江慈溪三北振慈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伟达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达4500万元,大学生真的功不可没,可是,合作社招大学生、用好大学生太难了。
2005年,一没名气二没雄厚资金实力的范伟达首次决定引进大学生,费尽周折还是找不到,最后,好不容易通过浙江省畜牧兽医局招到了一个山西籍的大学生。
然而,正是这个大费周折招来的大学生,让范伟达尝到了“人才”的甜头,于是,范伟达开始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
“先后共招了9名大学生,现在留住了6名。”
王磊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2004年毕业后先去广东养鸡场打工,年收入高达6万多元,后来,通过朋友推荐来到三北振慈。
王磊告诉记者,刚开始养鸡,看重的是“钱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前途”看得更重了。到了这里后,理事长把生产管理全部交给了他,不但收入有保证,而且有成就感,去年,大学毕业的妻子也跟他来合作社工作了,在这里,就和自己创业一样,感觉很不错。
记者了解到,除了让王磊挑起大梁,范伟达还把投资600多万元的种鸡场全部交给大学生打理。
为了进一步发展,拥有6名大学生的三北振慈禽业合作社目前还需要两名大学生,范伟达做了多方努力,可是进展不大。
“现代农业的特征是高产高效,随着良种、农技、设施的全面推广,高产并非太难,难的是把高产转为高效,因此,合作社在品牌、管理、营销推广等方面加大人才投入是大势所趋。我的合作社都这么难,更何况其它刚刚起步的合作社。”范伟达有些困惑,更多的,是对被大学生“冷遇”的无可奈何。
记者了解到,在合作社发源地的浙江,大多数合作社已进入寻求转型突破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但是,因为岗位在农村,又无法保证很好的待遇,因此,几乎都遭遇了类似范伟达这样的困惑、无奈。
多方联手培育“农民大学生”
供需“两旺”却遭“冷遇”,说到底,是大学生对以“泥腿子”为成员的合作社心存疑虑,对“钱途”和“前途”无法做出判断,因此,要吸引大学生进合作社,首先要全面提升“领头羊”的素质。
基于以上认识,浙江多方联手培育人才的探索蓬勃兴起,各类培训应运而生,其中,浙江省农科院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浙江电大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浙江农林大学的“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升班”,犹如“三驾马车”,表现抢眼。
记者了解到,“三驾马车”无一例外地把农业企业合作社负责人、大户、专业农民纳入了培训对象,在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培训地点上也各自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方式,在培训费用上,则采取了政府、农民分头承担的办法。
天台县九穗儿生态种植园以生产精品葡萄出名,2010年,500亩葡萄产值达900多万元,净利润超过300万元。
庄园主葛凌腾是浙江电大“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学员,而他的葡萄园,则成了“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第一个教学实践基地。
葛凌腾谈到电大培训,一脸的幸福。“培训的好处可大了,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建立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学们现在还保持一个月聚一次的习惯呢!该怎么建品牌,怎么抓管理,请什么样的人才,不单单是钱的问题,理念很重要,没有电大,很难树立好的理念。”
构建“一个愿来,一个愿招”的人才机制
通过对合作社“领头羊”的培训,夯实了人才引进的基础,提升了合作社招才引才用才的理念,接下来,就是解决怎么搭桥、怎么保障的问题了。
2009年11月,首届“浙江省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招聘会”举行,300余家涉农单位、1101个岗位,吸引了3000多名大学生到场。
由于首届招聘会的火爆和良好社会效益,时隔半年,第二届“浙江省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招聘会”推出,268家单位1283个岗位再次吸引3000多名大中专学生到场。
陈鹏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会计专业,通过招聘会于2010年7月进入浙江宁波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会计和农机的管理维护。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鹏淡定之中透着满足。
“读大学时听老师说农村是广阔天地,现在总算体会到了。每个月2800多元的收入,有社保,年终还有奖金,收入在各行各业上班的同学中处于中上水平,以后在农业领域创业,也有相关的优惠政策,何乐而不为?”
大学生在合作社就业年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而且还有社保,在农业领域创业也有“钱途”的保证,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
宁波鄞州创宁粮机专业合作社的老会计孙利棠告诉记者,2007年,鄞州区推出《鄞州区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其收入和社保的费用实行政府补助,有了这个政策,大学生收入有保证愿意来,合作社用得起愿意招,最后,合作社得到发展,大学生也夯实了事业根基,这个政策太好了。
记者了解到,《鄞州区高素质新型农民扶持办法》规定,大专以上学历、40周岁以下、在鄞州从事农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6万元到2万元的补助,同时享受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扶持期限为3年或5年。
短短四年,鄞州区吸引了180位大学生。
地方的成功探索,引起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关注。
2010年10月,宁波出台《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聘用经县(市)区主管部门审核认可的高校毕业生,按要求签订国家统一规定的劳动合同,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年基本报酬不少于3万元、并办理相应社会保险参保手续、承担单位应承担的保险费用的,市财政给予1~2名聘用人员每人每年1万元的基本报酬补助,县(市)区财政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
“到2012年底,宁波将打造出1000名以上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和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宁波市农业局负责人充满信心。
宁波的成功做法,引起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2010年11月,浙江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扶持对象为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年龄35周岁以下,自愿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大学生;所需条件是和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办理相应社会保险、年基本报酬不少于2万元等;扶持办法是对经济欠发达和其它县市区的大学生每人每年分别补助1万元和5000元,连续补助3年,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3年以上、群众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定向公开招聘的方式充实到县乡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童日晖表示,该政策的出台,将开创浙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预计到“十二五”末,浙江现代农业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万人队伍,不仅带动一批人一批合作社,还将成为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宣传队、播种机。(董丽波 记者 胡立刚)